大乘起信論略釋 5 上法下藏法師 主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大乘起信論略釋〉 各位比丘、比丘尼 各位沙彌、沙彌尼 各位居士 大家阿彌陀佛 請放掌 我們上一課-跟大家提到《大乘起信論》 既然是論 那麼就要談到它的經典、-教典的依據、思想的淵源 那麼教典的依據-我們上一堂課有跟大家提到 就祖師大德的意見 還有我們直接經由他們的意見 像《義記》 我們賢首法藏大師-他的《義記》裡頭 所看到的這個《大乘起信論》 他跟我們分析 我們看得出來教典依據-主要是依著這個《楞伽經》 《楞伽經》裡頭提到了 確實提到了真如心 那麼也提到了一念不覺-生三細、長六粗這樣子的觀念 那接著呢 像這種觀念 我們明顯的在經上面-可以找到對應 那同樣的談到有關真如心 心為一切萬法之根源 這談的是心 跟談的唯識是不一樣的 我們後面有一個說心 這個這一部論 《大乘起信論》與唯識的-一個差異 就我們這裡也可以稍微提一下 到時候就帶過就好 這裡提一下 這談的是心-跟唯識還是不同 當談到心的時候 經上有一部分的經典-談到了心的時候 它是把心建立成為-能生萬法之源的這種觀念 唯識固然也說萬法虛妄唯識現 所以叫做唯識 不過它這個唯識-是因為有種子現前 種子是由阿賴耶-這一念第八意識心 第八意識來承載 但終究生起這個萬法的是種子 最後要能成佛的也得要有種子 這一切有種子意 有這種子的概念在裡頭 那種子是各別的存在 那互熏這種觀念 可是當談到心的時候-它就不這麼複雜 它單一的那就是心 心是生起種種的萬法 那這兩者之間是有差別的 因為就種子意來說 那負載這種子的阿賴耶-基本上不受熏 也沒有染淨的分別 主要是這樣 可是講心-它是最後成佛的根本 它既然是能生萬法-同時也是成佛的根本 所以基本上經典-只要談這個真如心的 它一定是談一個清淨的真如心 談一個清淨的真如 不過經上面大部分就是談到 有這麼一個真如心-這樣的觀念 然後只有在《楞伽經》-特別談到了 它產生了三細六粗這樣子 沒有像《大乘起信論》-就心的一個整個的內在作用 它把它談得更微細 藉用了類似像唯識這樣觀念-談得更微細 這一點沒有 那麼不過我們這樣-就可以看出來 《大乘起信論》-確實以《楞伽經》為主要 但是它不是解《楞伽經》 它就是說以它的思想為主要 然後對於再參酌其他的大乘經 特別就是指的這一些-提到了真常這一念心 真常這一念心的這種經典 《楞嚴》、《涅槃》-都有談到真常、真如 這種圓常這種觀念 《華嚴經》也有 《維摩詰經》講心淨國土淨 它把國土成佛的最後根源 就建立在一個-很明確的一個心上面 這一點確實跟原始佛教-還有唯識學是有不一樣 原始佛教它講的-這個苦惱的因來自於這個我執 那麼或者叫做 攤開來講就十二因緣 所以十二因緣要能夠還滅 或者說四聖諦那個道諦的修持 重點在於現見這個身的無我 哪怕是現見自己這一念心的-緣起性的無我 就緣起的無我你見到 「緣起無我」聽得懂嗎? 你說我是誰呢? 我就是個肉體跟心的完成 那肉體也好、心也好 我觀察在定中 念念在定中我觀察-這念肉體的運作 還有這個心的這個起滅 這當中覓不了一個「我」字 找不到一個我 那麼見到-它是現前見到 這真的是沒有我的時候 對於這個我愛 能愛的這個……-自我愛的這個自我 當下就被你現前看到了-是沒有的 真實的看到了是沒有的 那麼這樣子-他就已經完成了他的解脫 因為只要建立無我就解脫了 至於宇宙怎麼產生? 至於這一些眾生的煩惱-種種業相 還有那輪迴的種種依循的過程 那輪迴的主體 種種世間萬法之相 在原始佛教裡是不必要提的 因為你自己煩惱解脫就OK了 佛法 佛陀出世-不就是在解脫煩惱嗎? 那就這樣解脫了-不就OK 那根本的目的完成-就是你的解脫完成 那就好了 它也不需要再這麼多理論 去給予試著去解釋-這麼複雜的宇宙萬法生成 乃至眾生輪迴的根本 到底是什麼東西在哪兒輪迴? 好吧!是這樣 就你現見它這樣就沒事 所以你看看聲聞人在 像目前的泰國南傳一帶聲聞人-他們的教典其實很簡單 就一直鎖定了你怎麼看到-現見你自己的無我性 一切都以這個為本 裡頭兼及一些關於-禪定的說明、戒律的行持 還有基礎的什麼呢? 生活態度跟修行的態度等 主要都核心、都鎖定 任何種說法 無論是觀身、受、心、法 觀四大等等 四大五陰等等 這一些通通就是鎖定一個目標 就現見你自己身或心的無我 有的人就「身」來看-他就能夠建立 他就能現見這個無我 然後他煩惱就解除 有的人從「心」這個什麼? 那個受、想、行、識當中-去下手 有的人從色法中去下手 所以你看他們經行-慢慢的經行 看身體的變化 靜坐的時候就數呼吸…… 最後觀察這呼吸的-來、去、深、淺 最後看到這 從這個觀察當中發現了-這個呼吸 能呼吸的自我也沒有自性 乃至於有人禪定太深了 他沒有起慧觀你知道嗎? 弄了半天他呼吸也沒了-沒得觀察 只好再出來用身體的動作 讓自己不要老是沒有-變成沒呼吸去 他沒呼吸-他用身上的毛細孔去呼吸 那這樣不行 這樣沒有意識可以觀察 那用身體去觀察 那如雞孵蛋的一直去觀察自身-的身相 呼吸的生滅相 或者是心理的種種 那他就完成了 這所有的修行都鎖在這兒 可是當面對外道呢 已經試圖去解釋-這整個宇宙、萬法的時候 那佛教是不是-面臨了很大的挑戰? 因為你說你解脫 人家講了好多 人家他們也宣稱解脫 你的 你說你們佛是正遍知、明行足 那不然你們的解釋是什麼? 這種情況當然也 就世俗諦上來說 也會逼著聲聞人-不能只是以自己解脫為主 他也要開始用緣起性空的觀念-來解釋什麼? 解釋宇宙萬法的事實 這是就世間流傳的意義說的 但是有一群是不在世間的-那就是菩薩們 他早就一下子聽聞大乘佛法-去做什麼呢? 大的解脫 是無餘涅槃解脫 那一群 那一大群 我們《法華經》上講-久遠劫來已經久住的菩薩 在咱們娑婆世界-對不對? 那這個是經上-《阿含經》裡頭沒記載的 為什麼? 因為那是另外一群觀眾 另外一大群 這一群人早就跳開來-自我苦的解脫這種需求了 甚至於他已經到了-好幾地菩薩以上 久遠跟著佛修了 佛這一世再來示現成佛 他們也都知道著 他們也都知道著 那麼等待著佛這一世示現成佛-來跟他們講大乘的佛法 那是另外的 那是另外 包括去這個彌勒的-兜率內院裡頭去聽經聞法 這也是都另外屬於另外一群 我們大乘人要理解 這就是另外一群聽眾 他的身心、他的意志-是久遠劫來修大乘法的根性 那麼大乘法 大乘法所緣的就是法界了 所以他不得不 也會自然的 佛一講到也不會只講你的身心 一定講什麼? 講整個法界的因緣 問題是講這個因緣 那也要看各種眾生因緣又不同 是不是這樣子啊? 有的人愛聽得多 有的人愛聽得少 有的人想聽聽佛的境界 有的人想這樣只取這個-內心的修為等等 但這無論如何 這一些都已經遠離了-只觀察自己的身心反應 來求自我解脫這個目的 所以佛陀在其他的經典當中 也會依於不同的大乘人-講不同的大乘法 不同的法 比如說 我們賢首大師-有提到的那個大乘的三細 或者我們天臺宗講的什麼? 藏、通教、別教跟圓教 它還是要依著根性-講不同的法 給他們相應 那麼屬於這個《大乘起信論》 那是講的就是以這一念心-為一切萬法的生起因 這樣的觀念的大乘法 注意 他所緣的一樣是一切萬法 修成了-你自己解脫 一切萬法的境界怎麼樣子呢? 也不離你這一念心 所以無有一眾生-能夠離你這一念心 所以你修成了一樣無限的大悲 緣的一樣是這個法界境 法界之境 他也不是只求自己的解脫 所以落為這些大乘經典上-所說的 那麼這個在賢首大師來說 那就是所謂的這個真常心系統 真常心的系統 那這叫做如來藏 這叫做什麼呢? 這叫如來藏的緣起宗 如來藏的緣起宗 現代人也會把它講成叫做-真常唯心宗 我覺得也可以 名詞上倒也不因為說人怎麼樣-我們用或不用 是這樣 確實也是 不過這是賢首大師分的 賢首大師很有意思 他自己分十玄門 是天臺 呃!是華嚴宗-判攝一切佛教的方法 他判有十門 可是他在解這個-《大乘起信論》的時候 他就精簡的用四門而已 那現在人能力比較差 我覺得用四門還好 四門 第一門就是聲聞乘的那一門 那另外有三門 另外有三門 是以這個心的這個有無-對緣起的這個看法來分的 那天臺宗在分別上面-它不是這樣分 它是用實相 實相論的態度來分 所以它分藏、通、別、圓 是以對空性見解的強跟弱 不是以對緣起看法的深跟淺 這兩個還是有點不同 雖然固然緣起故空 可是針對空來說-它是實相論的部分 那針對緣起來說-就是有宗的部分 欸!這又有一點不同 這我們會講到 我們會講到 雖然緣起跟空不能斷然 它有因果的關係-跟起觀的這個內涵 不過龍樹菩薩他運用空 他是用整體的概念來解這個空 整體的概念來解這個空 天臺基本上循著這一條路 所以它是實相論 它不是屬於有宗的緣起論 那空宗的是屬於實相論-是這樣 實相論注重的是-立刻去修那個心 去體驗那個實相 體驗那個什麼? 那個那樣子的一個實相-真實的境界 去體會 比較不像緣起論-或者叫做有宗 它非常注重萬法生起種種的-那心的種種相貌 那分別心所、百法等等 它比較不注重這一些 各有偏重 各有偏重 好!那麼它的經典依據-就是這樣 那麼講到了思想的淵源 這當然 講到思想的淵源 他根本的思想淵源 所謂思想的淵源-跟這個主要思想還不太一樣 思想淵源就是說-我以什麼為開始 主要思想是指的說 我這部論當中-主要表現的想法是什麼? 我的淵源-我跟你學的 那你的想法是怎麼樣? 那人家可以說 我的思想淵源是-依於某位大師的想法 這樣叫淵源 但是說我個人的主要思想-是什麼? 這中間一定有點變化 或者就算沒有變化-也有我表現我的說法的方式 對不對? 是不是這樣? 這個叫做主要思想 所以就當分 當我們要談-《大乘起信論》主要思想 那就是《大乘起信論》自己的-主要思想 我們談《大乘起信論》的-思想淵源 其實就是上來這些經典-內底當中所談到的真如心思想 上面的《華嚴經》、-《維摩詰經》、《楞嚴經》 《楞伽經》等 其實它談得更 其實有更多廣泛的內容 不過《大乘起信論》 並沒有取這些經典當中-很廣泛的其他內容來那個 因為究竟不同的經-他們著重點還是一樣不同的 你比如說《涅槃經》 《涅槃經》其實談常扶律 談常法 但是更加扶 也另外扶持末法的律法 所以談「常」真常心-但是又扶律 可是就對《大乘起信論》來講-它扶律它不提的 是不是這樣子啊? 所以當你要問-《大乘起信論》所依經典 我說這幾部 但要真客實的論說-這幾部經典的共同 這幾部經典的什麼呢? 其實就是這幾部經典-共同所楬櫫的什麼呢? 真常思想、真如思想 這樣了解了嗎? 所以說這是他思想的源淵 他取這些經典當中的共同點 所以他說取百部經論 濃縮成為我這一部-《大乘起信論》 論師 馬鳴菩薩自己有這麼講 那麼他到底-什麼百部論疏是什麼? 百部是指很多的意思 不是算了半天剛好一百部 你不要這麼 你不要這麼 這麼死板的這樣想 不要這麼死板的這樣想 那這取百部經論 百部經論不能南轅北轍-不能思想相背 要取那個一致性的共同核心 那共同核心是什麼呢? 是以上來這幾部經等等 當然可能不止 這幾部經等內涵 其實還有論 這裡其實還有論 那麼《佛性論》等這樣的論-裡頭所提到的真如思想 共同楬櫫的那個真如思想 是它的思想核心、思想淵源 你懂這個是有必要的 有經的依據 經有一個共同性的淵源 那就真如思想 那這樣你來解這一部-《大乘起信論》 你就比較心安理得 不是(臺語) 不是它突然間孤立的-創造一個名詞跟想法跟邏輯 佛陀沒講 以前祖師也沒提 然後它就產生 你難免會有點怕怕的 更何況作者有被懷疑-不是馬鳴菩薩的時候 那你的疑慮就更大了-對不對? 可是當我把它說-它是有根據的而且有淵源的 這淵源有個共同 這個根據的經典有共同的根源 那就是真如思想的時候 你會比較那這樣好 是不是啊? 這就是重點 所以要提這一些-是這樣 好!那麼這是第三 第四呢 第四段兒-主要思想的內容大意 我先大家講內容大意就不提了 內容大意-我們如果講到那個什麼呢? 那個組織 還有大綱 組織與科判大綱的時候 你大概就會知道-內容大意是什麼? 現在我再講內容大意 我覺得到時候那個地方-再講好了 可以的 參考那裡OK 那麼我們講主要思想 思想是跳開它的內容 我們就抽樣 就抽取出它的那個想法來-那就OK了 這樣知道吧? 這樣 它的思想是什麼呢? 你要人家問 《大乘起信論》你來聽一聽 聽完了回去之後-或者電視機關起來了 那你想閉起眼睛來-《大乘起信論》講什麼? 一片茫然 只知道很多名詞 最後叫我念佛 就這樣 那死人了 你沒抓到那個核心 是不是這樣子啊? 《大乘起信論》的思想 今天一定要聽清楚 這就是人家賣膏藥當中-最核心的藥丸 你一定要把它吃下去-買到才可以 一般來講講到這裡-都應該要怎麼樣? 稍微休息一下 做工商服務(臺語) 是什麼呢? 主要思想是這樣-聽清楚 以一心開二門為根本 那麼依此一心開二門為根本 那麼依此這個真妄二門為緣 為緣 那麼分別建立了-凡、聖二道的什麼呢? 基本原理 不過這當中-有一句話要調和一下 以這個……真妄二門的 透過這真妄二門的這個-調和統一與相互的補足 然後來建立這聖、凡二道-的修行 的原理 還有修行的根本、因果 怎麼講呢? 這文字你注意聽 所謂的《大乘起信論》-就是以一心開二門為它的基礎 那麼依這個為基礎 它建立了聖道門跟凡夫 「聖」神聖這一門 跟凡夫的世界 跟聖人這個世界 這兩個世界的一個統一跟調和 還有也建立他們之所以是凡夫-之所以是聖人的原因了 在小乘佛教裡頭 它說你是凡夫很簡單 只因為你就是因為執著我 你只要不執著我-那你就叫聖人 這裡頭並沒有講-你為什麼會是聖人 內在裡頭為什麼? 只是因為說你沒有執著了-你就叫聖人 那麼這裡頭-隱藏了一個小小的疑問 那就能讓我變成聖人的是什麼? 他是不提的 反正你就解脫就好了嘛 解脫不就是聖人 自己知道 所以這樣就OK 那這樣就造成一個什麼結果? 造成說聲聞人他自己解脫 他就說我跟你佛一樣 就造成這樣 濫乘 濫了大乘 以二乘濫大乘 這種情況就出現了 因為他並沒有看到真如實性 他並沒有 他只是說-我也與諸佛一樣得解脫 有沒有? 《法華經》上面-是不是也這樣講? 對不對? 我與諸佛同得什麼呢? 同得這緣起性空的這個解脫 那我也是一個(臺語) 我也是解脫人 欸?奇怪?-佛的神通怎麼那麼大? 我怎麼這麼小咧? 那他就濫了 有沒有注意到這個事情? 這對聖人來講 聖人有因無為法而有差別-對不對? 竟然他不知道 《金剛經》講 一切聖人他是皆 因為無為法他起差別 但是他不知道啊 沒有 他看不到這一些 因為他只是說我沒有煩惱 其實沒有煩惱 在成佛的路上來講-只是一個基礎 有時候在某個意義上-不是那麼直接重要的 他要你直接成佛的話 直接修成佛 他不一定要你在三百由旬-的地方找化城 去入那個阿羅漢的證果的 他不需要這樣 他某一意義上-他不要你這樣做的 對不對? 但是聲聞人-他就入在那個化城當中 還宣稱我跟佛一樣 到現在南傳人不也這樣子嗎? 是不是這樣子啊? 那你覺得 他對於你念阿彌陀佛-拜觀音菩薩非常不解 他覺得你那拜的是女神 觀音菩薩是女神 這怎麼回事? 你們怎麼會搞成那樣呢? 他把它想成這樣去了 OK!你比如說這個意思 對不對? 所以他沒有建立聖的基礎 好!再來什麼是凡? 什麼樣子是凡? 是凡夫到底 什麼是凡夫? 因為有煩惱所以是凡夫 那按照這種論證 還是回到剛剛來嘛 所以沒有煩惱就叫聖人 他是以煩惱有無來-就這麼簡易的分別 就這樣簡易的分別 可是問題來了 如果是這樣那對不起 當你有煩惱的時候 你永遠跟聖人毫無關係-是不是? 你也沒有提到聖人內在的-是什麼原因是做聖人的 所以只要你還有煩惱-你都跟聖人絕然沒有關係 那好了 咱們這個世界 百分之九十九點九九……-通通是凡 通通是煩惱的傢伙 那這一群人通通會感受到-我跟聖人是絕對無關的 然後好了 這當中有極大部分人 百分之九十九點九九的人-他是絕不修行 聖人太遙遠 而且做聖人實在超累的 不能吃喝拉撒睡 然後也不能夠放逸 也不能夠看足球賽 什麼也不能 那這太慘了 他寧可不幹 聖人與我無關啊 我即使有煩惱-我還是過得好好的啊 我不爽我可以去抗議-對不對? 我賺點錢我可以去遊玩 那這樣不也好像蠻不錯的嗎? 沒動力 有沒有? 注意到是這樣 沒有動力 所以他不建立你凡夫-也具有聖人的本質這種觀念 他是不建立的 他不建立 所以聲聞法在這裡的是有缺的 有缺的 那麼唯識在這裡-它也有它的一個修行的方法 不過它也沒有根本的-建立這個觀念 唯有到了什麼呢? 類似像《大乘起信論》-真常系統的經典出現 那是不得了 為什麼? 它以一心開二門這個思想-來告訴你一切眾生皆有一心 這一心當中有聖道門-所謂的真如門 有生滅門 這你之所以是凡夫 看到這生命的種種相貌 如法的、不如法的 好的、壞的 這個跟上帝創造無關 那個諾斯底學 基督教諾斯底教派說-那是一個很差勁的創造主 真正的上帝-是非常perfect(完美) 非常完美的 他是不會創造這種-有瑕疵的這個世間的 他也不會去創造一個-會墮落的天使 那是他品管不良 那顯然是一個創造主幹的 那創造主不是上帝啊-你要知道 你看那個創造主是有什麼呢? 有報復心的 人們不聽他的話-他就用洪水來漂、用大火來燒 那是有瞋恨的 人家咱們上帝才不會這樣 基督教有一派是這種看法 他認為上帝-不是現在那個創造主 那後面還有一個 這個創造主是不小心被弄出來的 沒有經由上帝同意-蓋章同意出來 他自己去造世界 諾斯底教派-有這麼一個很特別的看法 他真正好好在哪裡? 他說也因為這樣 不過那位創造主是上帝的分靈 不過是個墮落的分靈 有點差勁的分靈 不過也因為這樣子 上帝創造了一切眾生 注意聽啊 通通有一點點神性 所以諾斯底教派人認為-每一個人都應該要修行 修行了之後是幹什麼呢? 恢復那上帝分給 真正好的那個優美的 好的那個上帝-分給我們的一點點神性 讓我們就依著那個神性-跟上帝冥合 回到上帝那裡去 所以每個人都要修行 你有沒有注意到? 諾斯底教派也注重修行? 何以故? 也是因為他認為他有神性 你要知道 傳統的基督教派-是不容許你有神性的 你就是神的僕人 你是被他創造出來 神性只有他-他可不會分給你啊 是這樣 你回去的話-就是做天使讚美他嘛 那神性不能外流的 是專利品 那不能外流的 這怎麼可以 所以基督教徒他在-自修的必要性上面顯得虛弱 顯得虛弱 因為我只要一再的讚美-實踐上帝的愛這樣就OK 沒有那個內修的渴求 可是諾斯底教派就有了 他覺得我們的神性 當時創造的時候-是被這個創造主所污染了 因為他不是很完美-污染了 所以我們現在還要修回去它 佛教裡頭提到了真如心-是一切眾生皆有 沒有多、沒有少 在聖不增、在凡不減 那麼為什麼-看到這些凡夫相呢? 因為這一念心有屬二門 這個二門不是A門、B門 兩個靠在一起叫做二門 不是 是A即是B-B即是A 這叫做和合 你懂嗎? 不是A跟B 把心分兩半 兩半怎麼合啊? 怎麼合啊? 是你合我啊-還是我合你啊? 就不統一了 懂嗎? 他不是這個意思 就是一心 所謂的二門-是二種相貌、二種性質 二種性質 那麼這生滅門是怎麼產生的? 是由真如門的不覺而產生 你不理解真如門 那就產生生滅門 所以一念不覺生三細 這個「不覺」是不覺什麼啊? 不覺什麼啊? 是不覺真如 就這麼簡單 所以並不是真如產生一個-跟他對立的惡意天使 叫做生滅門 不是的!不是這樣 就是只有真如 然後因為不覺 因為不覺 因為不覺 所以他產生了一個不覺的動作 這個不覺的動作-一路就生起三細、六粗出來 然後就生起-種種的我相、境界相 貪染境界相再熏這個我相-造種種的業 那種種的業又再反熏 又再反熏呢 再加強了我這個不覺的力道 那不覺越來越強…… 其實當下還是真如 為什麼? 因為我問你 你想像 海水起波浪-有沒有離開水? 有沒有離開海? 有沒有? 沒有嘛!沒有離開海 那浪再大-有沒有離開海? 有沒有離開海? 沒有 對嘛 所以說你在凡夫 那個凡夫-就是從真如海裡起波浪的 那波浪再大-真如海有沒有少掉? 有沒有? 有沒有少掉? 沒有少掉嘛 沒有少掉 不過對不起 當你看到大浪來的時候 你是看到海還是看到浪? 看到浪 你不會說那是平靜的海 雖然水永遠是平靜的-你信不信? 你把一桶再怎麼混淆的水 你把它拿來放在桶子裡-你不要擾它 不要有風 不要有手去摸 不要去動它 你看它好了 你看它是變成浪-還是變成靜靜的水? 哪一種? 靜靜的水-對不對? 它永遠的本性是靜靜的水 就意味著你再怎麼生滅啊 那個都是由於-你不覺你的本身的清淨性 你才會起生滅 然後生滅為什麼越來越強? 是因為起了生滅之後-有了自我相 有了境界相 有了染愛相 那境界、自我-通通是這個生滅自我造成的 三細嘛 然後這種三細-你就再緣念它 緣念它就愈緣愈厲害 就波浪加波浪 波浪加波浪 波浪起風 風再起浪 浪再起風 風再起浪 這通通是虛假 不過就在虛假當中-以浪生風、由風生浪 浪頭愈來愈大…… 這一發不可收拾 愛染、瞋恨、貪求-通通在這真如海當中起來的 聽到了嗎? 所以就凡夫面來說 它建立了凡夫的原因了-有沒有? 一心開二門中的生滅門-建立了凡夫的原因 不過也將將好 一心開二門的另外一門-叫真如門對不對? 真如門是不是清淨寧靜海-寧靜水?對不對? 這個呢 他說你本來皆具 你再怎麼亂拿-你那個真如海從來不少 所以你是不是佛? 跟佛有沒有一樣? 有沒有一樣? 有 這個就建立了聖道門的原因了 所以它以一心開二門來分別-建立了聖、凡二道的根本原理 根本原因 更妙的是它用這種方法來建立-聖、道二門 那聖凡二門-不是聖道 聖、凡二門的根本原因 那凡夫覺得有修行的必要性了 對不對? 為什麼? 因為哇塞 我再怎麼鬧-我還是佛欸 那我不太倒楣了嗎? 我應該趕快把它修回來才對 他顯得很有意志 那浪再怎麼大-無所謂啊 人家浪大啊 浪大還是海啊 是不是這樣子啊? 煩惱重還是佛啊 不欠不缺 讓眾生產生了-再怎麼顛倒我都應該可以修行 哪有一種宗教-能讓你有這麼大的信心啊? 哪有一種教法-能夠讓有你這麼大信心啊? 就是這個《大乘起信論》 它楬櫫了這種觀念 所以一方面它吸納了唯識學-裡頭怎麼解釋由心的作用 心識的作用 產生萬法的這個凡夫境界 或者是聖人境界的-這個外在的原因 或內在的原因都是 唯識學說種子 他說那是那一念生滅心所生 他也一樣解決了 他跟唯識學不一樣就在這裡 他用的不是種子意 他就是這一念真如心 就這一念真如心 那就解決了你凡夫-生滅的這個現象 一切種種境界相 但是他也告訴你了 你根本本質上的聖道門這一邊 聖道這一邊 聖人這一邊-你的根本意涵是沒有少的 因為你就是真如嘛 那一心開二門 每個人都有心 那每個人都有一個心的兩面 聖人那一面 還有什麼? 生滅的那一面 我們說凡夫的-極凡夫的那一面 而且這極凡夫的那一面-不但解釋了自己 也解釋了這個宇宙 對不對? 因為它說有相分、有見分 有自我的執取執著的業分等等 它有了這個分別之後 它就解釋了自我意識-自我感是怎麼產生的 以及這萬法宇宙-又怎麼一直滾出來的? 它完全解釋清楚 這也就完全的超越了唯識裡頭 因為唯識裡頭只要能成佛-是需要有佛的種子的 如果沒有了佛種子-叫一闡提 是不能成佛的 他解決這個問題 第一 第二 成佛需要種種緣的合 然後來熏回成佛 把它熏回來 要有長期熏的動作 那麼對於《大乘起信論》來講 第一 你不需要種子-你本來就有 這裡不一樣了 你本來就真如心嘛-你本來就有 所以你是主動的 那要阿賴耶識裡頭-萬一沒有了成佛種子 你就是一闡提-就沒有 你是被動 再來被熏 熏回來才成佛 你現在不是 是怎麼樣? 一念不覺才生三細 你現在要但念無念-念於無念 無念就不會產生惡念-產生生滅念 一直追求無念 你就會赴於本性 那是你主動可以回來的-很快 你不用去管那個種子要熏多久 那是唯識學所說的 他告訴你不是這樣 因為你怎麼煩惱的當下-都不離佛 可以這麼說 一切煩惱相即是什麼? 即是覺悟相 你看嘛!一切浪通通是水嘛 通通是海水嘛 是不是這樣子啊? 所以你只要不動-它就回來了 所以念於無念 是這種修法 所以他從這一心開二門-一方面建立了聖、凡的原理 二方面 二方面呢 所謂的綜合了空跟有的不調和 空、有二宗的不調和 這等一下我再講 然後最後依此而什麼呢? 建立了由聖 由凡夫修到聖人的-這條成佛路的修行因果 他把它建立起來 所以說實在話 《大乘起信論》之所以-被中國佛教這麼樣子的重視 這是因為-你光聽他這個主要思想 就讓人很興奮 對不對? 就讓人感覺-他跟其他的思想來比較的話 他顯得很四平八穩 而且很具有宗教的意涵跟價值 尤其在提出那個眾生皆有一心-真如心這種觀念 那麼這裡頭-我們再說明一下關於 關於什麼叫做-它調和了空、有二宗? 它調和而且補足了空、有二宗-是什麼意思? 你比如說有宗-比如唯識 空宗我們是以中觀來代表 其實天臺-也是在調和空、有二宗 它是站在空的這一邊-去調和空、有 《大乘起信論》站在-有的這一邊去調和空、有 他們都在做這樣的事情 都在做這樣的事情 但是以天臺立場來看的話 天臺講實相論是更加的超越-更加的超越 也可能更符合佛的-更接近最後的意思 天臺也講心 一念三千 有沒有? 所以這裡頭倒是跟-《大乘起信論》很接近 所以難怪說《大乘起信論》-後來也被天臺人所運用 也是一樣 他也講心 不過這一念心他不去建立-它的二門這種觀念 他當下就說聖凡一體 聖凡心 聖凡即是心所緣現 他並不把它分一個聖跟凡 建立一個真如心 然後由它起生滅 這一點在天臺來看 這還是真妄相對-懂嗎? 就這一點他輸給天臺 天臺夠狠 他連真妄也不要-也不分別 他夠狠 那也真夠難 也真的所以圓教夠難 圓教菩薩不容易 是這樣 也夠難 但是你可以聽得懂 所以天臺就在這裡超過了-《大乘起信論》的思想 在這裡 所以天臺人-是把《大乘起信論》列為 由別教通向圓教的這個階位上 由別通圓的這個階位上 你說它完全是別 它又承認一心這種觀念 它又承認心這個 了解一心當下這種觀念 可是它還是有真妄之別-假修而成 那麼天臺是不修現成 這更厲害 這不修現成 那也夠狠 那也不能隨便的-就這樣拿來當口頭禪 也不是 是這樣 OK!好!那這裡稍微提一下 那我們再說 回到《大乘起信論》來 《大乘起信論》-怎麼去調和空、有? 我們先說有 有宗就是講這個萬法唯識起-一切以種子意為根本 就因為是種子意 所以世親菩薩得建立-眾生有成佛的無為種子在那裡 在那裡才可以 萬一沒有了的話 沒有種子就不能成 所以這裡頭就具有了-有人不能成佛這種觀念就在 到現在唯識學還是有這種看法-對不對? 那這樣子對眾生來講-是很恐怖的 到底那個出生胎兒-有幾萬分之幾是一闡提? 對不對? 那個比例是多少? 那會不會是我啊? 是不是? 那個基因突變 假設是這樣講 那這個對眾生來講就有點恐怖 有點恐怖 一般來講唯識學的立場是說 只要你學佛了 就代表你不是一闡提 你哪怕是造惡-你也只是犯戒而已 那不是一闡提 一闡提斷善根 是完全對佛法沒有任何善意 他是這樣說法 不過這個說法隱藏了-就是有一種人是這樣 就是有眾生不能成佛 這個觀念就在那裡了 這很恐怖的 會不會是誰? 是誰? 是你哦 這種觀念就來了 所以說罵人 在佛門裡罵人 罵人家一闡提最慘的 比罵人家王八蛋還嚴格 是這個意思 那當然沒有人會這樣罵人 因為它太狠 所以它就有這個問題 第二 有宗第一個有這個問題 唯識學第一個有這個問題 第二個有什麼問題呢? 就是這個什麼呢? 這個種子從哪兒來? 它從無始而來 它沒有像《大乘起信論》裡講-是不覺真如而來 明確的講了一個事實 這樣了解嗎? 有宗也沒有 再來有宗唯識學上面說 要熏這些種子-用清淨法反熏這些種子 讓它最後成佛 那這個反熏 熏 它可沒有說熏到什麼時候完成 這個熏要一直去操作 然後讓這個東西去熏回來 這個熏我們變成有被動 被它熏 我內在的佛性種子被它熏-然後慢慢長大清淨起來 這個 那就對《大乘起信論》-來講的話 他直接就告訴你 你只要但念於無念-無念為宗 以無念為宗 這個跟《六祖壇經》-是很一樣的 以無念為宗 你只要無念 那麼你這個妄想的生滅 生滅門就漸漸的抖落 這個你可以一門直入的修 而且很快可以看到一個效果 因為你會感覺-你有一個真如可以操作 所以一方面他建立了-凡聖的這個主動的因果關係 凡與聖主動的因果關係-他建立 以這樣來調和了有宗 有宗 那同時他也調和了空宗 他也調和了空宗-怎麼講呢? 空宗大部分-只在建立一個實相的概念 或者破一切的執取 讓一切的法的存在 通通以緣起性空的-這樣的存在為它的主體 為它的內在的意涵 那麼一切都是緣起來、緣起去 所以說這些緣緣起起 你只能就緣起來看它的存在 你無法從本體來看-它的到底緣起的是怎麼樣 怎麼樣子有個主體性沒有? 當然你也可以說那主體性-是人類有限思考所造成的 你也可以這樣講 不過就對一般的凡夫來講 你光講空 執著空 那萬法皆是空性不可得 他就變成那成佛怎麼辦呢? 成佛是依著什麼東西成佛呢? 這種觀念就一般的眾生-就難以去有個落實點 所以說眾生 所以說祖師很怕眾生執著空 所以寧可你執 寧可你執有如須彌-也不希望你執空如芥子 芥子許 就是這樣 因為你執空-那因果也沒有 六道輪迴也沒有 善惡分別也沒有 聖凡分別修道也沒有 你會這樣 那麼但是他用所謂的-真如開二門分別解釋了 聖、凡的原理跟存在的境界 存在的原因 發生的原因等等 有了這樣子的看法之後 他就讓這個空宗-不能建立法的這個困難 就因此有所疏解 所以一方面-他補足了有宗的缺失 也同時又補足了空宗的缺失 是這樣 他把兩個缺失通通去補足它 也試著去調和它 也試著去調和它 因為緣起 所以說有我不覺這個什麼?-這個真如 然後我就生起種種的顛倒相 從這以後-通通是空宗所說的緣起相 我也運用你緣起的相 是這樣子的 那麼這裡頭-也告訴了這個眾生說 凡夫本質上是不可得的 這也屬於空性的見解 空的見解 緣起 所以不可得 這種觀念也是 所以這樣講下來 《大乘起信論》分別的補足-也調和了空、有二宗之間 它們各自站一邊 而不能夠解釋對方的東西 你看空宗不能解釋萬法生成的-一切的原理 那麼有宗不能夠怎麼樣? 不能夠真實的掌握這個-眾生成佛的主動性等等 這一些通通被《大乘起信論》-在這裡有所調和跟補足 那麼這就是它的主要的思想 這樣諸位了解了嗎? 應該大家要多多的體會 好!我們這一堂課先上到這裡 向下文長付予來日 我們回向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自皈依佛 當願眾生 體解大道 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 ?? ?? ??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