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論略釋 13 上法下藏法師 主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大乘起信論略釋〉 各位比丘、比丘尼 各位沙彌、沙彌尼 各位居士 大家阿彌陀佛 請放掌 我們上一堂課講五重玄義-講到那個論用 所謂用者是法之功能力用 五重玄義的「用」-簡單講就是說 就這一部經到底能讓你達成-什麼樣子的功能? 什麼樣子的功德? 什麼樣的妙用? 什麼樣子的妙能? 那麼給予說明 所以說乃一部經、論之中的-勝用跟妙能 前既明修持宗要 修行的宗要就是無念 以無念為宗 今則依修而得力用 對不對啊? 所以故次宗之後 那麼更須論用-以顯一論之妙用所在 對不對啊? 所以這個是-重點在這個經的修持上 你要知道為什麼講論用? 很簡單嘛 就這一部經-要讓你達到什麼效果 你要知道 不然你修……修到後來-修錯位置去了 要你念佛是念求往生的 結果你念佛念去入定去了 這不是風馬牛不相干嗎? 對不對? 那這一部經是要你得怎麼樣? 得起大乘摩訶衍 摩訶衍的信根 結果你念一念說-我看修阿羅漢好哦 這……扯到那裡去 那不是很扯嗎?-對不對? 那就完全弄錯了 意思是這樣 論文云 有法能起摩訶衍信根-是故應說 又說 為欲令眾生除疑捨邪執 起大乘正信 佛種不斷故 他的這些文字很明顯的都是-為欲令眾生怎麼樣呢? 去疑 那麼捨那個邪的執 去掉什麼疑? 去對大乘 去對這一念心 真如清淨性的存不存在-有疑 就這個玩意兒有疑 我告訴諸位 聲聞人是絕然不知 不想知道 也懷疑 或者他聽到-他也懷疑這件事情 所以說他沒有大乘信根 這很麻煩的 這樣乃至修行 久遠劫修行永不成佛 你說幹嘛? 他能成羅漢 就這樣子 他就懷疑唄 還有我們跟他講說 我們跟他這樣講說 修行不是說一定要什麼斷煩惱 就在煩惱當中有解脫 你在說什麼瘋話-哪有煩惱還有解脫(臺語) 他就這樣子 他就這種反應 你懂嗎? 哪有可能 煩惱就煩惱-怎麼會煩惱當中有解脫? 煩惱即是菩提啦 沒有這回事 懷疑 我不是跟你講嗎 海浪 你看再多的浪 會看的人是看到海水-是看到海 不會看的人才看到浪 笨笨的人站在海邊給浪打死了 是這樣子的-對不對? 會看的人他知道那是風在動-不是真正有浪 浪是緣起性的 所以生死是真正如幻的 但是你跟聲聞人講 他就是疑啊 還邪執 什麼叫邪執? 外道執什麼?-執有我 我們講真如不能有我 真如不是我 執有我 那麼這個二乘人執什麼呢?-執我空 那麼執著那個法有 這都邪執 這樣懂嗎? 所以去疑捨邪執 唯有當下正念一信 簡單講就是從別教到圓教 通教都還是 通教通前通後 那都要看狀況 是別教以上 天臺宗別教 別圓二教 你才能夠說不疑 是這樣的 那咱們凡夫呢 只要聽聞佛法-那算是名字即 了解有真如性 我們知道了解 這就是所謂的-理即之後的名字即 那開始要去修無念了 這觀行即 再來相似 再來分證 然後最後究竟 我們基本上都在名字即 在名字思惟上我們理解 這個……有什麼呢? 有這個佛性 是這樣喔 所以起大乘的正信 大乘就不用再講 正信也不用再講了 那這樣才是讓佛種不斷 所以萬一不小心-全世界通通變聲聞人了 佛種還是斷了 有佛法-但是聲聞法 那不是真正的種 佛陀出世唯一一事 為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佛之知見就是證見真如 然後你沒有證見 你只是想在那裡斷煩惱而已 跟佛的真如性無關 這還是斷佛種 諸位啊!就大乘的立場來看-就是這樣子 就馬鳴菩薩的意思也是這樣的 所以他自己講的去疑捨邪執-令佛種不斷 在他的立場就是說-聲聞人照樣斷佛種 焦芽敗種嘛-對不對? 經上就這麼 《楞伽經》上就這麼講-他就焦芽了、敗了種 焦掉的芽-敗掉的種 那當然就不能再生起大樹啊 所以依此文知 大師作此論 乃以破執除疑-起大乘圓常正信 為此論之大用也 對不對啊? 是不是啊? 起這個大用 好!此中破執 乃是指破除我、法二執 對權教菩薩還執那個法執的-也是不行 除疑 那眾生不了一心真如-起迷倒之故 所以要除這個疑-對不對? 是不是這樣子啊? 從聲聞人 含聲聞人到外道-到凡夫通通疑這個 甚至於根本不信 豈止是疑 疑還知道名字 連信都不信 所以這很重要 所以現在人就是這樣子 信根薄少-然後又愚癡 然後又得少為足 很多人跑去學聲聞法 那麼還倒過來還謗大乘法 你不知道這古來這麼多大師 辛辛苦苦要你從聲聞乘-轉過來信仰大乘 不能信 不能信任 現在尤其是不少這種比丘尼-更是這樣 那麼這就是這個很愚蠢 那麼這個就怎麼樣? 迷倒!不了一心真如 沒有那個膽識 沒有那個勇猛的心-來承擔這真如心 好了!再來判教 判教是什麼意思啊? 判別這個教相 這個判教相 應該是這樣講三個字-判教相 判別教的相、相貌 判別教的相貌 那麼什麼是相貌呢? 相貌分什麼呢? 化法、化儀-還有五時 以天臺來講是這樣 就五時來說-它這屬於什麼時啊? 佛陀說法 一開始說法的時候 說什麼? 直說佛的境界 這個圓中兼別 圓法兼別 那就是華嚴境界 可是那只有大乘菩薩能聽 聲聞人、外道等如聾若啞-根本沒有機會聽 所以他還在外道 佛陀初成就的時候-二七、三七日 有說二七-有說三七 總是這一段時間於定中說-他的成佛的大乘境界 哇!沒人聽得懂 那眾生黯闇 結果佛陀想一想 算了!我已經講了嘛 第一 我已經恢復成佛的身分了 來此世界八千返-是不是? 乃至於《法華經》上說-無量無邊次 那麼這一次又來了-看一看 我就跟大乘人講一講法 在定中講一講-這樣OK 下方上行等諸菩薩、久住菩薩-通通講完了 那我又走了 這個時候沒有走啦 他就不想… 還沒有特意要講 那麼這個時候突然間-演雙簧的人來了 魔王就來頂禮佛陀 跟他講說您老人家入滅吧 趕快去死吧 簡單講就這樣 反正也沒有人聽法 佛陀想一想 既然沒有人來請法 結果跑來一個傢伙-叫我早點入滅 那佛陀隨順眾生 這樣好吧!那我就走人吧 因為這樣了才怎麼? 大梵天才嚇到了-對不對? 他在閉路電視上看到-娑婆世界那個釋迦佛要走人了 趕快!六方震動 通通與他的眷屬一起來請佛 你不要走(臺語) 你不要走啊-趕快講經說法 要以種種善巧方便 其餘過去諸佛都這樣的 佛陀當然知道過去諸佛怎麼樣 但是你沒有人請啊 沒有人請我怎麼可以自己去? 對不對? 我怎麼可以自己講? 對不對? 那好啦!你有請-那你負責找觀眾來 然後他就找一些天人來聽 就這樣慢慢的-從《阿含經》開始講起 所以華嚴完了講阿含 是這個原因 阿含無比法 傳來的無比法 也就是佛口說 從佛口輾轉傳來到-我這兒的無比之法 那麼這個這樣子的法門 就針對你個人的解脫 個人的我執而解脫 那麼這就阿含 接下來這個阿含要開顯大乘 對各種人開顯各種不一樣的-大乘 廣說四教 有的人還得講聲聞法 然後再慢慢導引成通教人 有的人有機會從通教導成別教 有的人別教導向圓教 所以說在方等經-不是般若專談空性 也不是怎麼樣呢? 也不是這個開權顯實-會三歸一的法華 那麼這一些-只要是通泛的講大乘經典 四教通說 那麼就藏通別圓通說-但重點在大乘 為什麼還講小乘? 為了導引你入大乘的-這樣子通通叫做方等經 那麼哪一類是方等經? 舉凡般若、華嚴系統 還有法華系統以外的大乘經典 都入為方等經典 像什麼《彌陀經》 這個《寶積經》 這一類的經典通通是 《楞嚴》、《楞伽》、《圓覺》 那個……《圓覺經》 還有什麼……《思益經》等等 《思益梵天所問經》這一類的 《思益梵天所問經》-是屬於般若系統 那除了這一類的 《圓覺經》、《楞伽》、《楞嚴》 那麼《維摩詰》這一類的 都屬於這個方等經典 好!所以說它是大乘方等時 那麼要以講方等時-你就知道了 重點一定四教通說 不過要講《大乘起信論》的話-是只講通、別、圓三教 三教均說 三教均說 怎麼講咧? 這四明尊者有這麼講到一段話 他說《法華經》是接「通」-入「別」、入「圓」的人 所以講到通、別、圓的法-都有講到 所以它當然不是純圓獨妙 也不是《華嚴經》的圓中兼別 也不是 是這樣子的 《華嚴經》是圓教-但是它兼別 《法華經》純圓 這個也不同 好!那麼這樣子 所以說就化法四教 化儀呢-有漸、有頓 你比如說他教了我們念佛 劣根的人念佛-這是漸教 對不對? 那教我們直觀這無念-這頓教 是不是這樣子啊? 那講到熏 眾生的熏 眾生的熏有慢慢的不相應熏-有相應的熏 這個不相應是漸教 相應熏 這已經了真如而相應熏-熏我的真如心 那當然這是什麼? 這是頓教 所以有漸有頓 但沒有什麼? 也不能叫秘密 這都是顯說嘛 你說不定 一音演說 這個同文異解 這是有可能的 不過重點是講頓、漸 這是頓、漸皆收 這樣子教相清楚了沒有? 大體清楚 再解釋下去可講不完了 那麼就講到這兒 接下來第拾-組織與科判大綱 這事情就好玩了 耗費我非常多的心血 首先這個組織大綱-我們有參考 我們有參考一部書叫做-《大乘起信論新釋》 這是一個日本的早年 民國初年的一位-佛學的修行者、研究者 他是很善意的寫這一部 也很誠懇的依著那個《義記》 咱們賢首大師的《義記》 那麼做一些白話的解釋 那麼有這麼一部書 那麼叫做《大乘起信論新釋》 那麼他裡頭有這麼一個-組織大綱 不過我當然看一看-覺得基本組織 對啦!就是差不多是-《義記》上所看的這樣 他把它更簡化一點 那我再把它稍微-補充一下、修正一下 那調整格子一下 這個就是算我把它-稍微修正的內容 那麼主要這整部經-去頭去尾都不談它 就談中間那個地方的話 那麼就他自己分成五分 因緣分、立義分 再來解釋分 再來修行信心分 那麼再來勸修利益分 最明顯的我們可以看得出來 解釋分是核心 因緣分是發起 那麼這個立義分呢 是這一法當中名義的建立-的最原始的就在立義分當中 建立這個真如心的這個觀念-是在這個立義分當中 建立這個心 心為核心 那麼等一下開二門-那是在解釋分當中開 當然啦 他當然在立義分也有開了 也是一樣開二門 只是說他在解釋分的時候-解釋得更加的清楚 也講得更明白 是這樣 在立義分裡頭並沒有把這二門 心真如門、生滅門-這兩段話標出 是有點遺憾 他如果在這裡就馬上標出來-會比較好一點 不過賢首大師確實是不簡單 他把這一萬兩千多字 仔仔細細的這樣分判之後 他把標示 他把解釋分跟立義分-結合起來了 這是對的 不然它就不叫解釋分了嘛-對不對? 它就在解釋那個「立那個義」 那因緣無關 因緣就說起說-他講這一部論的原因 這當然跟內容基本沒有關係 真正內容有關的就-立義分跟解釋分 到了修行信心分是指的說 它終究是要你修行 那麼修行產生什麼樣相貌? 修行的信心怎麼發展? 那麼如果你不能趣入的話-應該怎麼修? 他再教你 然後最後就勸修流通 所謂的勸修利益 所以這整部論簡單講起來 這個因緣分跟前面的歸敬頌-合起來都屬於序分 聽得懂嗎?(臺語) 我們今天如果以解經的三序-三段解經法的話 序分加上最前面的這個三個偈 三四十二 十二句 這個都屬於什麼? 叫做序分 那麼從立義、解釋跟修行信心 這三分合起來為正宗分 那麼勸修利益分 再加上最後一偈-這個迴向偈 這合起來這叫做什麼呢? 這叫做這個流通分 所以說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也有 你們這裡要用筆把它標一下 那這裡是個人我(日文)-自己的看法 如果諸位有所意見-那也沒關係 因為大家、大夥兒-從法藏大師之後 大家都依著他老人家的科判-研究《大乘起信論》為主了 那我這個法藏那麼有點不同-就把它編成這樣 那是因為我個人好樂天臺 我在之前我有講到 所以我依著天臺-在分三分的分法 我第一分因緣分是屬於序分 那麼後面利益流通分屬於流通 勸修利益屬於流通分 不過法藏大師(賢首大師)-他個人 他倒沒有那麼明確的立-序分、正宗分、流通分 他是沒有 他事實上是沒有 所以說你也不能夠說-老人家到底真正怎麼分法 不過就是我們天臺一向有-序、正、流通的分法 何以故? 從智者大師以來就如是了 那我們當然這樣做 那麼我說過了目前為止-日本的當然我就不知道了 當然有!我已經說過 但是在中土屬於天臺宗-專門解這一部論的 也是民國以來才有書留下來 留兩本我都有看到了 一位寶靜大師 一位是倓虛老法師 圓瑛老法師多少也是啦 也算是天臺 他用天臺解經 那麼都沒有做天臺的科判 所以我也沒有什麼可依的 我沒什麼可以參考的 所以我自己就大膽的-我說這樣分 諸位參考參考 那麼就是因緣分 因緣、立義、解釋、修行分 勸修利益分 這樣諸位有沒有個概念了? 那麼咱們往下看 第一層次先這樣看 是不是有點概念? 那麼有點概念接著往下看 那麼屬於因緣分 也就是緣起的這第一分 它有兩大段兒 一段就是講緣起八緣 它有八種因緣-所以他要說這一部論 意思就是說 你不要說我沒事找事 我是因為有事-所以我才要做事 就是因為有八件事-八個因緣 那麼人家又說了 人家又有話講了 哎呀!你這八個因緣事-是這樣沒有錯啦 不過你既然依著百部經論-來寫這一部論 那百部經論上面就有了-那你自己還寫它幹什麼呢? 他意思就是說 你既然是依綜合經的意思 經本來就有了-還要你多寫幹什麼? 那這當然是-咱們馬鳴菩薩自己說 自己說自己問的 他怕別人質疑他-說沒事找事 他就說了 他就說-哎呀!百部論這麼多 有人煩 有人沒有力量-去讀綜合這百部論 有人要以少分才能得利益 我就是為這一類人服務的 他講這個意思-懂嗎? 說的也是 你叫我們看百部論-哪有辦法? 兩部論就看到快抓狂了 還看到百部論-對不對? 而且好了 就算看完了 看完你也不一定得利益-對不對? 你逗不攏啊 你合不來一個核心的思想-是不是這樣子啊? 所以即便我們是要廣學多聞-我們也不一定有能耐 尤其現代人 很多人現在學戒律也是這樣 我才不學《南山》 我說那你學什麼? 我要從《廣律》開始學 我說你這是沒看律本-你才會這樣看 你才會說這種話 你去把那個《廣律》-翻開來看一看 哎呀!那個文可多了-你有多少生命? 就憑你這一副德性(臺語) 憑你這一號人物 看臉就知道了 你怎麼有這麼能耐呢? 等到你看不了兩頁 我看你戒已經犯一堆了-是不是啊? 那個是不行這樣子的 這都講大話-對不對? 所以好險 咱們馬鳴菩薩幫我們從百部經論-當中綜合出這個什麼啊? 綜合出這種真如的思想-讓我們能夠發起大乘信根 是不是啊? 生起歡喜之心-有沒有? 這就是所謂的因緣分 那麼再來就立義分 立義分是核心 但是他講得不清 說實在話講得不清楚 相對於解釋分來說-講得並不清楚 不過 對不起!沒關係 因為他就是要講得不清楚 讓你下面解釋分-才能夠專心的看清楚 古德常常是這樣子的 古人在經書上面 他是不打逗點、冒號、-引號、驚嘆號、問號 他沒有 他只有一號-什麼號? 句號 他只有一個句點 就讓你解經要小心讀 就這麼簡單 他甚至於斷句不把你斷得很好 有時候長長的一大團、一大句-這樣 你得自己去斷句 再把它中間斷開來 還得這樣 還得這樣 你知道那不是他煩 也不是《大藏經》偷懶 當時的編輯委員會偷懶 不是這樣 是原始的經典流傳下來-他就是用這種做法 他就要你不要囫圇吞棗 也不要自己去解義 然後看那些冒號、驚嘆號-心起動搖 他不要你這樣 然後他要讓你精細的、仔細的-小心的去讀它 該怎麼斷句-你自己去憶記 這裡去做記號 自己去感覺 你正在誦經的時候通通不要 一路誦下來 專心誦然後不能熟溜-熟溜就錯了 專心隨文入觀 專心隨文入觀 有時候前文後義互解 所以他也不會刻意-把它斷句斷開 懂這意思嗎? 你一斷開了 這是這一段-那是那一段 這是句點-那是驚嘆號 他就給了你一個暗示了 了解意思嗎? 所以這是這樣子的 所以現在人無聊啊 他要去做那些什麼-新式標點符號 還有把它白話解釋 白話解釋解不好 它常常經文是一文多義 深則解深-淺則解淺 你去把它白話-那你就把它搞死了嘛 是不是這樣子啊? 就好像說一位帥哥、一位美女 他是三百六十度都美 你就一定要鎖一邊看 你另外一邊永遠看不到 這就是怎麼樣呢 這就是你沒事找事 就不需要這樣 你去把它校對了-這樣就好了 文字把它校得有差異-把它校清楚這樣就OK 這樣了解意思嗎? 不然你會越來-讀經越來用思惟在讀 而不是真心在領受 現代人就是這樣-老把精力用在錯誤的地方 這不必要這樣用 你說那這是好事啊-讓現代人比較容易讀經 恰恰好比較容易讀經-就最容易忘經典 你要知道 經不是拿來這樣-像讀小說一樣讀過去的 你就是要用心的涵泳 了不了解? 要這樣子哦 這是修行 好!不能再說了-再說來不及了 說到哪裡去? 立義分 立義分下面 他分兩部分 一個就「法」來立義 一個就「義」來立義 義 義 法 法就是什麼? 心法 舉出一個心法 心法再舉出生滅、真如兩法 不過他說的沒有講這個-生滅門、真如門 沒有講這樣 他沒有講那麼白 不過他確實講到了心的生滅-生滅因緣、生滅相 講這三大項 講了這三大項 然後還講到這個-真如的體、相、用 就講到了這個 這就立那個法 最後講那個義 法是什麼? 就名詞叫做法 就他們彼此的關係、概念 法就是概念 這裡講的法就是概念 概念 把這個概念提出來 真如這個概念提出來 生滅、真如門-叫一心 這種觀念提出來 這樣知道嗎? 知不知道? 這叫做法的眾生心 提出來就眾生心 那麼就這個法內在的定義-是什麼? 那麼就叫做義 內在定義 那個意義 真正的意義就是什麼? 因為以這一念心-能做為我們的大乘之車 就這一念心載領我們成佛作祖-去做究竟成佛的事 所以解釋了大跟乘 它就是大乘 心即是大乘 所以諸位這樣講下來 已經不是佛義 而是眾生的義 也就是你只要是有心 那麼你就是要在大乘當中 只有一乘 沒有二乘 心即大乘 諸位!這樣了解嗎? 了解嗎? 是這樣的 所以你沒心 沒心你就不是大乘 那問題一切眾生皆有心 所以一切眾生唯一入一乘 什麼乘? 大乘 他是用這種方法解的 還很符合《法華經》的意思-是這樣 只是跟天臺不同 跟天臺還是不同 那是因為在解的微細上的不同 天臺講介爾有心即具三千 所以以這個圓融法界的體-為我這一念心 這是更究竟的 這是就心跟法界-完全整合起來 是比這個更進一步 說得更進一步 而且更究竟、更直截了當 那當然更是唯一一乘 對不對? 法界之外無心-心外無法界 法界即是心-心即是法界 那你就在法界當中 你不修大乘-不然你修什麼? 好!這是立義分 依於立義分-他就開始要分門解釋了 那麼解釋呢 解釋分 當然解釋他分三大項 首先就針對前面立義分-就來顯示 更加微細來說明-他們彼此的關係 就法跟義的部分-懂吧? 解釋上 尤其是法的關係 他解釋了很多 解釋了很多 那麼顯示正義 正義一定有兩件事情 一個是真如門-一個是生滅門 對不對? 接著呢 真如跟生滅兩個要合而為一 所以總共會分三科 看到沒有? 有沒有看到? 組織很明白 注意看喔 注意看喔 組織很明白-對不對? 首先先講心真如門-看到沒有? 接著再講什麼門? 生滅門 那講完這兩個 這兩個一-是一?是不一?還是不異? 是同一個還是不同一個? 他講相即相入 有沒有看到? 所以第三講什麼? 即生滅入真如 叫即生入真 那麼這個賢首大師他就寫成說-「會相入實」 「相」有那個外相-就是生滅 「實」就是真如-謂之為如實相 也就是實 不過我們講即生入真 這是比較有一點天臺的味道 就在那個生滅當中入真如性 比較有天臺的味道的說法 我們用「即」有沒有?-我們不用「會」 「會」還是把它拿進來的意思 「即」是恰恰好它就是 這有點不太一樣 這裡我有一點點做一點小手腳-把它套進去 是這樣 好!那麼呢-真、生不二 真如心跟生滅心是不二 注意!所以 所以說一心開二門 你可不要以為這左、右二門 那你是你、我是我-完全錯了 我說過-對不對? 它重疊在那兒 你不要小看這一件事 我以前開始讀的時候-就把它讀成這樣 卡了我好久 每次講到《大乘起信論》-就卡在那裡 我自己心裡就知道 怎麼會這樣? 怎麼會開二門呢? 怎麼開二門呢? 那到底誰是誰呢? 誰大呢?誰小呢? 老在想這個事 你們一下-就不會進入那個問題了 對不對?好!OK 那麼好 那麼這樣子是不是? 所以說顯示正義-是不是應該有三項? 對不對? 合理對不對? 接著 那麼接著顯示正義 跳回來看 顯示正義如果講完了 還要再講對治邪執 還要講分別發趣道相 等一下再說 我們把顯示正義講完 那既然分三門 那各門還要再說-不是 既然顯示正義有分三大科-對不對? 是不是這樣子啊? 那各科要怎麼講下去呢? 首先講心真如門 心真如門只有法大沒有義大 所以對於體、相、用-他就不談了 他講當下那個法、那個名詞、-那個概念 他是講那個概念 他就講了兩個概念 第一個「離言真如」 第二個「依言真如」 我覺得合理 非常合理 對不對? 真正真如是離言的 可是呢 不卻標月指-不得其月 聽得懂嗎? 這一堂課很重要 不!當然每堂課都重要 但是現在講這個是很重要 現在講這個-因為這讓你總攝大綱 心裡頭要有一張圖 我講完了-你圖就要在你心裡了 懂意思吧? 看著看著-最後不要依賴這張圖 看著看著 講著講著 聽著聽著 圖就要跑在你心裡 那麼為什麼? 這樣以後往下看 我告訴你啦 《大乘起信論》就握在胸中了 對不對?(臺語) 你就好修行了 是不是這樣子啊? 好!那麼心真如門 他就講離言真如跟依言真如 這是就法來說的 「法」懂嗎? 概念-就講概念 沒有講它內在的義 義的內容 何以故? 為什麼不講? 為什麼不講? 當然不能講 他都已經講離言真如了-才是它的本義了 那你還講一堆 是不是這樣子啊? 真如對我們來講是在-但恰恰好看不到 是不是這樣? 所以講那麼多也沒用 但是生滅門就可講了吧 就咱們的那種相就生滅了嘛-對不對? 所以他是預這個什麼呢? 法的解釋 法的解釋跟義的解釋 他將來 不不不!說錯了 他把那個義的解釋、義的說明-他放在生滅門當中去顯發 這樣了解意思嗎? 他就對這個法的當下 就它的體 真如的體做一個概念性的說明-叫做法 法的說明而已 所以說離言真如-依言真如 依於言而有空、不空兩種真如 諸位啊!空、不空 空如來藏跟不空如來藏 空真如跟不空真如 所謂空真如跟不空真如-不是有兩個真如 不是這個意思 而是真如有兩個相貌去看到它 一個就是空的相貌-是它的什麼呢? 不執一法、離言說相、-離意思相、不動不轉 那麼不可言議、不可意思 離名字相、離生滅相 無來去、無方所 那麼這個欲言無語 那麼彌思即乖 想要想就錯了-就相違了 因為與你的經驗完全不合 這樣子來談 所以說遣蕩一切的執著-這樣子 那麼非一切的相貌 這樣我們講空 可是恰恰好這個空-就在因為它空 所以就在一切的現象當中 真如本身的種種的什麼呢? 種種的功德當中顯現出空 空不是沒有功德-也不是沒有作用 它有體、有相、有用 懂意思嗎? 那麼恰恰好就在一切的-體、相、用當中有著它的空 所以它又是不空 它能現起種種的功德相 所以叫真如空跟不空 了解不了解? 好!然後再來 這個真如門他就講到這樣 就把概念講一講而已 他講得少-何以故? 我說過了 咱們這凡夫-對真如能體會多少啊? 越講越糢糊-對不對? 它離我們太遠了 不如教我們怎麼修 所以他沒有講很多 接下來要教我們怎麼修 先看我們煩惱相是什麼? 我們的凡夫相是什麼? 接著就講到生滅門 對不對?(臺語) 是不是講生滅門? 好!生滅門講什麼呢? 生滅門分兩大部分 一個就是法的部分 就是概念的部分 第二個就是它內在的義涵 內在的體、相、用的部分-就是義大 一法二義 那麼法是什麼呢? 釋生滅的心法 那麼辨那個義-就是辨所示之義 一個是法 這個心法是什麼法? 心法是一個對象-是一個概念 那麼體之義 義是什麼意思? 義就是它內在的那一種本質-這樣懂嗎? 那麼概念 概念比較複雜、比較多元-比較…… 因為眾生嘛-怎麼樣變過來的 怎麼從真如門變成生滅門 這都是法要跟你解釋清楚的 這樣知道嗎? 就因為不了真如而產生無明 所以無明不是哪個種子-把你太多了 不是!就恰恰好在真如上面-不了真如 所以無明即是從真如-不離真如體 好了!以無明為本 產生妄心 再來妄境界 所以有了妄境界-那就遠離了真如 那妄境界熏妄心 妄心再熏這個無明 無明再熏真如 真如就有如幻的染污性 這個唯識宗的人聽了會頭冒煙-馬上抓狂 真如怎麼會被熏成這樣? 真如是永遠不受熏的 真如永遠清淨的 那是皇后的貞操-永遠不能夠被染污 那意思是這樣 怎麼可以真如被熏呢? 在這裡就是出現了它跟唯識學-最大的歧異就在這裡 無明是無明 無明跟真如是永遠不相染的 好!那無明是外來的課程 這一點就真如這件事情來講-是比較好受一點的 說真如也會被熏-是有一點不好受 真的啊!你不覺得嗎?-對不對? 被熏了會不會回來啊? 會不會又熏回來啊? 會不會熏壞了? 會不會熏忘了? 這有點怕 是這樣 這一點《大乘起信論》-它確實有這種觀念 中國人 中國人很有意思 他講到這裡他就不這樣講 他就說那客塵 他就會這樣講-那是客塵 不是真如的體 好!沒關係啦 這個不用一下說那麼多 所以這個時候就釋生滅法了 那生滅法有兩類 既然叫生滅 有染、有淨的生滅 再來染跟淨它也互熏 講這兩面 這樣懂嗎? 他就要講這兩面 講心生滅法就要講這兩大段 首先說生滅的心法 生滅心法會怎麼樣? 會怎麼樣? 會是怎麼樣? 生滅也有染的生滅-有淨的生滅 染、淨生滅 他這種觀念很特別-有淨生滅 一般我們談生滅就是染污 有生有滅、有來有去-這都是不真如性 真如性是不動的 但是它因為這裡-容許了真如受熏 所以它有淨生滅這種觀念 怎麼講? 他說由你的真如清淨心-來熏無明 無明往外熏-熏妄心 妄心再往外熏 熏什麼呢? 熏這個外面的六境界 結果就心淨國土淨 外面境界就跟著淨了 他用熏的把它熏出去 那染污熏是怎麼熏? 外境顛倒熏妄心 妄心顛倒熏無明 無明再動熏真如 把真如熏得醉醺醺的-是這樣 然後就真如不起作用 有染污的外相-的假相、客塵把它包覆 它的核心思想就是這樣 所以分成染淨二熏 就染淨的生滅法 這樣你聽到這裡 是不是已經把《起信論》-懂一半了? 《起信論》就在講這個 怎麼樣?很爽吧? 對不對? 還沒進入文字-這一些就搞定 對不對? 你現在等一下再看文字 你就不會被它這麼多文字-弄得唏哩呼嚕的了 好!那再來 那麼講染淨的生滅-有三種生滅要談 一種是「生滅心」要談 也可以寫成「心生滅」 不過用生滅心比較好說 生滅心、生滅因緣、生滅相 這樣就很容易 這樣就很容易 他原來是寫「心生滅」 其實參考賢首大師的話-「生滅心」也可以 這剛好三項 恰恰好是立義分裡頭的一段文-所提到的心、因緣跟相 心有生滅 因緣有生滅 相有生滅 好!那麼生滅心-就是指那個阿賴耶心 真如心就是不動心 同一個心有不同名 要知道是這樣 那麼好-就生滅心(阿賴耶識) 它有覺義跟不覺義 是啊!我問你 海浪有兩義 海水義跟浪義 是不是這樣子啊? 浪者不覺也-海者覺也 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對不對? 是不是這樣? 所以它有兩義 那那個覺 海浪這個覺呢? 海浪這個浪有本覺跟始覺 本來它就是水 你怎麼攪和它它還是水 水的水性有沒有變? 沒變 水性是什麼性? 寂靜性 是不是? 你把怎麼樣攪動的水 你放在桶子裡頭 你就不要再動它 連風也不要吹它 你不要叫它停-它自己會停 我們的心也是這樣 我們的心那個本覺-就是這個意思 所以說默照禪管用-能夠修得出來 我不一定提倡默照禪 我只是說為什麼在宋代的時候-會有默照禪出現? 為什麼? 因為他認定-心即是寂靜性 所以我只要默觀著它 然後不起善惡分別 我不讓它讓風進來 慢慢慢它就靜了 我不用要它靜而靜 我也不用去找真如-真如會現 不過這個很容易變成闇證-是這樣 後來才有什麼樣? 才有修正案 那就是說要參話頭 不然有人就坐那裡打瞌睡 他還在默照-照周公 真是很慘 是不是這樣子啊? 那麼瞎坐一陣 最後變袁了凡 心裡沒動靜 連坐三天 還裝得很有修行 這是名符其實妝點禪相 這樣也不行 不過它本質上是靜-就是本覺 那麼什麼叫始覺? 發起一念心 知道有本覺這回事 這一念心去覺悟它 就是始覺了 那往下還有修行的種種動作 這都是始覺的內容 所以始覺有四位 凡夫根本就不覺 他只是名字 事實上概念上懂得說-有佛好成 這樣已經不錯了 這種已經不錯了 這是名字覺了 名字上知道覺 名字-懂嗎? 名(臺語) 在名字上聽得懂 有覺 欸!這種人已經很少了 你不信 你去西門町問問看 你能成佛 你不要亂來 罵你瘋子(臺語) 你看他弄得頭髮亂七八糟-怪怪顏色 然後走在路上-弄了兩個那個耳機 邊走邊那個 我在紐約街上 就看到那個黑人、白人-都這樣子 他就載著那個耳機-前面掛了一個什麼MP3 然後就這樣 然後在等車的時候也這樣 你從後面看覺得-到底是怎麼了(臺語) 不登大雅(臺語)-是這樣 他自得其樂-是這樣 那你跟他講說不要這樣子-心靜一靜會更高興 他聽不懂 所以他連不覺都不是機會 所以說覺有四種覺 凡夫的不覺 這是指他知道有覺悟這回事-但不能覺 懂嗎? 那麼再來就是什麼? 二乘人的覺 再來菩薩的覺 最後究竟的覺 四種覺 這樣聽得懂嗎? 就分證、相似 相似覺、分證覺 然後最後究竟覺 那凡夫的不覺-是這個意思 就有四種覺-對吧? 有沒有道理? 有!當然有 那麼再來就是不覺 不覺就是它染污相 所以說整個生滅心-阿賴耶它本質上有覺 那麼對修行的人來講-從始覺開始 可是呢 他自己也有染污相 染污相有哪種染污-他就完全不覺了 咱們不修行就是完全不覺 或者正在煩惱當中 我們就是完全的不覺 完全不覺有哪兩種不覺 一種根本的不覺 那就是根本無明 枝末的不覺-那就是什麼呢 這個無明才動 無明為因-生三細 外境果成-長六粗 懂不懂意思? 這長三細就生出外境來了 自體相、境界相 然後執取那個相 然後你一執取之後-開始就長出六粗出來 所以境界成就之後-你就長出六粗 哇!那一直去了 諸位了解嗎? 不太了解 你一定懂大概的憶念了-這樣就可以 這就是根本不覺、枝末的不覺 好!這是就生滅心的相貌說的 現在就生滅的因緣 到底生滅是怎麼樣子在發生的 怎麼樣在發生的? 是怎麼樣微細的發生? 這是從生滅因緣的義來說-的意義來說 生滅因緣意義來說就是說 我們不談真如心-那叫心 接著就是意 再來意識 意有五意 意有五種意 那識有三種的意思 那這樣子輾轉的後念迷前念… 這樣然後一直迷下去 那麼就生滅的因緣 那生滅因緣的體相-有六種染 有六種染污的狀態 然後你就產生這種生滅因緣的-這種染污相 這是不覺的-這是生滅染污的 那它也可能還滅 它可以從清淨那邊-一直染污過來 當然也可以從染污這邊-怎麼樣? 生滅回去 它各有因緣 看你要正向動還是逆向動 這跟十二因緣意思還是一樣 是不是這樣子啊? 只不過說他分別談出-六個因緣來 各別有從真如到迷-或者從迷回復到真如 這樣子還滅的因緣 那麼這是第二 在談染淨的因緣的時候-都有談到 你看他談染淨生滅 既談染也談淨 它都是生滅的 然後再生滅的相-就生滅的相狀是怎麼樣 談那個生滅的相貌-是怎麼樣子的 那麼就大概跟大家解釋到這兒 這堂課的時間又到了 那我們下一堂課-繼續再跟大家講 向下文長付予來日 我們回向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自皈依佛 當願眾生 體解大道 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 ?? ?? ??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