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論略釋 36 上法下藏法師 主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大乘起信論略釋〉 各位比丘、比丘尼 各位沙彌、沙彌尼 各位居士 大家阿彌陀佛 請放掌 我們上一堂課講到這個信 這個分別發趣道相-裡頭的信成就發心 信成就發心就能修行的人-修行的法、修行的內容 以及發心之相都講完了 接著他做了一個問答 這問答當中特別提到了 要修種種的這個所謂的-身心修行種種一切的善行 善行 來顯發你那個真如的體-法門體 這裡頭講的種種善行 其中特別的在回答當中-略提有四種的善行 第一種就行根本的善行 就是不住二邊善行 不住二邊的方便 不住生死涅槃兩邊 就是順於真如性 然而要做到這樣子-必須要再發三個心來給予支持 那就是後面的三種方便 第一種就能止方便 也就是斷德自利 能成就斷德 也就是這個攝律儀戒 那麼第二種叫做 第三種發心行方便 就是能夠發起種種善根增長-的方便 這也就是所謂的攝善法戒 一切的諸善法你都去行 一切諸善法都行 這是智德成就的自利行 那麼這裡頭特別提到了-所謂的修行五悔 〈法華三昧懺〉裡頭-特別提到的五悔 還有恭敬、供養、禮拜、稱讚-等通通在〈法華三昧懺〉 所以諸位你要了解 〈法華三昧懺〉為什麼是-大乘的修法? 你看在這裡頭-根本就是馬鳴菩薩說的 也跟〈法華三昧懺〉裡頭-修的法門一一相應 所以〈法華三昧懺〉真的-是一個很重要的一個大乘行門 所以說沒有說大乘不能修 現在人就老是-被修行的那個死板的相貌 認為就是在打坐 在禪堂裡修行、參禪-那才叫修行 那個在那裡拜拜、念念-這不是修行 你要知道經上說到-誦經、禮拜、拜懺 這一類的根本就是苦行 是大修行 尤其是大乘的修行 尤其大乘 甚至有其他教派地區的佛教徒-他還說 批評 有一點揶揄漢傳佛教說 漢地佛教都在念那個-大乘經典而已 又不修禪定 念經典就是一種禪定 念經典就是一種法門-真如的自熏的功能 你不去念-你就輕蔑這種修行法門 這並不是一個恰當的態度 這個要知道 那麼這裡頭就禮拜、恭敬、-讚歎、隨喜、勸請 關於這方面的道理 在〈法華三昧懺〉裡頭-也特別提到了 請你再去研習研習 「讚歎」嘴巴讚歎 「隨喜」隨喜的功德 那麼「勸請」勸請諸佛-住世、講法等 那麼「供養」三業的供養 「禮拜」身、口、意-恭敬的禮拜 有種種的禮拜 實相之禮 還有慢心之禮是不可以 實相之禮當然是最高的 一般我們就是至誠恭敬妙妙妙 一切就是至誠恭敬這樣子禮拜 供養也是要三輪體空-不著相供養 那麼讚歎 這個應該大家都了解 讚歎諸佛 不過他是跟你講讚歎諸佛 就是唱誦、讚歎、讚偈這種 這個唱誦本身是非常好-就是因為它修的是讚歎諸佛 也是一種隨喜 可是現代人他不願意讚歎諸佛 但是他可樂意讚歎這個黨朋-相結合的這一些可能行法顛倒 但是於你有世俗好處的這些-其他的世俗人 讚歎白衣 很多那比丘尼讚歎白衣 拿錢支付白衣 然後讓白衣寫論文 再來反過來罵佛教 這一種這個已經不叫修讚歎行-也更不是隨喜行 這叫徹底的顛倒行 也很有這樣子的 還幫他流通邪知邪見 還給他資助他金錢-增長他慢心 這非常的不當 這個 好!那麼以愛敬三寶 所以只要反此而行 那麼就是愛敬三寶中淳厚心故 他就能增長信心 增長信心之後就能求 勇敢的、堅定的-去追求無上之道 不怕這一萬劫的問題 又因為佛、法、僧三寶之力 你在恭敬當中嘛 他就能夠護衛於你-護念於你 因為你的恭敬-他護念於你 所以他因為護念了 你就時時憶念三寶 憶念三寶就消除種種的業障 所以能消業障善根不退 這就是所謂的智德什麼呢 智德自利行 「智」智慧的智 智德自利行 智德自利行 那麼以隨順法性的離愚癡故 離愚癡 欸!你懂得讚歎隨喜-你懂得恭敬 你這種人就不會愚癡 你懂得恭敬供養-你就離於慳貪等 離於慳貪就少於我執-對吧? 是不是這樣子啊? 有的人嘴巴講恭敬三寶 他是一毛不拔-摳得要命 那這樣子這種人-當然我們不會跟他要什麼供養 供養是你自己發心的 但是我們可以看得出來 這種人是說在空(當)中-行在有(當)中 恭敬說得了一丈 那麼實質上-行不了一分一毫一寸 你這樣子就不行 你能夠說得到做得到 隨順於這個真如法性中-就離愚癡相 貪著就是愚癡嘛 你愚癡你就會貪著 你要離這樣-懂嗎? 離這種愚癡之相 所以叫做智德自利行 智 智的德已經顯發-能照了無我、法我 這樣叫智德 那麼第四種利他行 就饒益有情戒了 利他之行 這就是依前面的大悲心 發三種心 依前面大悲心而起 那麼第一種叫根本行-是依前面的直心而起 發三種心 不是修根本行嗎? 修行根本方便嗎? 這就依直心而起 那麼智德、斷德 斷德跟智德就是依深心而起-懂嗎? 所以三心起四行 看到沒有? 三心起四種行 論文要看清楚 不要打妄想 這這麼很清楚明白 好!第四種利他行 什麼是利他行呢? 就大願平等方便 這就大悲心 大願平等 悲心要依願心為基礎 不然悲心就不長久 那麼怎麼說呢? 所謂發願盡於未來-化度一切眾生使無有餘 皆令究竟無餘涅槃 以隨順法性無斷絕故 法性廣大遍一切眾生平等無二 不念彼此究竟寂滅故 這裡頭講的是這樣 什麼叫做發平等大願? 你看看聲聞人絕不發這種願 大乘人只要發了菩提心 你就一定發這種願 什麼願? 你看看首先第一-發願盡於未來 從現在到未來 過去都過了 對凡夫來講沒有所謂的-過去能夠做什麼 就現在跟未來 所以盡於未來 時間上無限的未來 對象 包含空間是什麼? 化度一切眾生使無有餘 這是空間跟對象無量無邊 不要打瞌睡 空間無量無邊 然後再來呢 再來呢 成就是究竟成就 所以究竟無餘涅槃 令入究竟無餘涅槃-有沒有? 所以這是發菩提心 時間、空間、對象、還有成就-通通無量 通通到究竟 時間、空間、對象無量-成就到究竟 到究竟 為什麼會這樣呢? 是因為隨順法性無斷絕故 什麼叫法性無斷絕? 你真如法、清淨法一起之後-前面不是講嗎 淨法有始而怎麼樣?-無終 無終-對不對? 無有終結 所以既然這樣 那你利益一切眾生-怎麼會有終結呢 對不對? 那你要利益眾生 不就讓他隨順於真如法性 那當然你要給他究竟成就 那利益眾生沒有終結 時間上沒有終結 空間上沒有限制 因為一切空間皆是法性-真如法性所現 當然空間上也沒有限 那一切眾生-皆是你心中所現的自性眾生 因此也沒有眾生對象可現 是不是這樣子? 所以說隨順法-這個所謂的不斷絕之義 你永遠不可能在時空、對象-還有成就當中有所限制 或者不究竟 不會 那麼接著他就再次地解釋一遍-關於隨順法性無斷絕的意思 他說 法性廣大遍一切眾生平等無二 這在解釋說為什麼叫-度化一切眾生使無有餘 因為法性廣大遍一切眾生平等 一切眾生都有真如性 所以不念彼此 這都不念彼此所以叫平等-對不對? 所以叫平等 那既然這樣叫平等 既然這樣叫平等 所以我就令彼究竟寂滅 為什麼? 因為一切法性都是究竟寂滅的 所以發化度眾生使無有餘的-這種願心你就會自然的生起 對不對?是不是這樣子啊? 好!這就發什麼? 大願平等方便 然後再來 現在呢 前面就講到了發心的心相 那麼接著最後為了要-提起你願意再發這個心 發這個心的價值有這麼高 乃至於等一下下面兩科-要講到解行發心跟證發心 通通是要在 都一樣 都是一樣發心的 只是說發心的因地-發心的強度不同 是基於你的修行的程度不同-而已 那所以這裡特別再講-發心的利益 這個發心利益-雖然是在信成就發心裡頭講 但是意含著等一下下兩科的-解行發心還有證發心 都是有這個發心利益 這樣了解嗎? 好!那麼這個是發心利益 顯發心利益分四科 辛一 呃!不是 辛三就顯發心的利益-分四科對不對? 對不對啊? 然後再來分四科 第一科是什麼? 壬一、顯勝德-對不對? 勝是殊勝、超越的意思 這個超越是根本超越-無有對待的超越 超越的意思 那好 這個菩薩發是心故 則得少分見於法身 以見法身故-隨其願力能現八種利益眾生 所謂從兜率天退-入胎、住胎、出胎 出家成道 轉法輪入於涅槃 這個是第一類的-所謂的顯現那個勝德 殊勝的這個什麼? 外顯的功德相 他說如果菩薩能夠發心這樣子-則得少分見於法身 其實注意!這裡講少分-是指相似的意思 不是指那個證初地乃至於十地-這一種所謂的分證 不是的!這完全是相似見 相似之見 就看起來好像 他還不是分證-更不是究竟 懂嗎? 這裡是相似之見 叫做少分見 少分的見到了真如法身 因為他這個只是用信心-仰信真如 還不是真正的證得真如 所以這叫少分見 也可以叫相似見 所以以大悲的願心故-雖未能夠真見真如的法身 但是他能夠相似的見於法身 也因為相似的見於法身 所以他能夠在有緣的眾生面前-現八相成道 哇!好厲害 一般來講現八相成道-最一般容易理解的是在別七地 七地因為已經斷見思惑-等同阿羅漢 所以阿羅漢證得 他後來看的佛-佛也是現阿羅漢身 也是有什麼? 這個從兜率天下來-然後入胎 然後住胎、出胎 然後出家 然後成道 然後轉法輪 然後最後入涅槃 不過阿羅漢因為他是聲聞-不見真如法 所以他心中有魔 他還有魔跟佛的對立 所以他的八相成道會看到的-是有所謂的伏魔 阿羅漢這聲聞人厭患生死 所以他不願意住胎 他用奪胎的方式來入胎的 用這種方式 所以等到要出生前一天-他才來 讓那個另外一位有緣的眾生-離開 他才進胎 是這樣 所以他沒有住胎 沒有住胎 幾乎夢到從兜率天下來-他就生下來了 是這樣 這是聲聞人所見 大乘人不同 他能夠住胎-不厭生死 不厭患女人之胎門、產門 他不厭患 因為他都徹底空見-平等見 再來 佛魔一致 所以他沒有降魔 所以八相成道你不要畫錯了 中國人漢傳佛教你畫八相成道-你不要去畫那個伏魔 那就很扯 不要畫成那樣 是這個意思 那這個最少在證初住的-別初住就可以現 因為他相似仰信真如性 他能夠雖然只破見惑 他仍然能夠對聲聞人示現-大乘的八相成道 很特別喔 為什麼? 因為他的智慧更深 他雖然所斷只能斷見惑-但是他能夠示現八相成道 所以你看慧思大師-他臨入滅的時候 跟觀音菩薩在討論說-要到哪裡去利益眾生 可能就是要到哪裡-去示現八相成道 他可以 斷的少-但是智慧甚深 好!所以有這個利益-所以能利益眾生 以見法身故 這叫相似見 他屬於他的願力跟智慧之力 他能夠現八相成道 第二個叫做明微過 但他還是有點過失 就這件事情來講 他是跟後面兩者 後面的第三者叫做證發心-是有點不同 證發心已經離了生滅見 他只有微細的第八意識的-這樣子的一個什麼呢? 一個差別相而已 沒有這裡要講的這種過 什麼叫「過」呢? 然是菩薩未名法身 以其過去無量世來-有漏之業未能決斷 隨其所生與微苦相應 亦非業繫 以有大願自在力故 你要知道這裡頭講的就是 什麼叫微苦? 就是說菩薩這樣子信成就發心 從初住之上算進來-一直到七住之前 這樣的菩薩就斷來講只斷見惑-最後只斷思惑 起碼都還有分段生死 一來 七來、七往返 初果七往返 他們也有…… 不過已經不這樣來 隨願力而來-可能來更多 來更多-可是已經不住生死 已經不厭患、不懼生死-也不離生死 是這樣 他不去證果報 不去證聲聞果 聲聞果都還有七來往返-對不對? 所以初住之後-他其實還有過去的業 所以說因為他還不是真正-證得清淨法身 因此他還有過去無量世來-所有的有漏之業 善法有漏-惡法也當然是有漏 有漏的業 還沒有真正的決斷 你唯有端坐念實相 是什麼呢? 眾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 那才能真正證斷 他還沒有 他相似見而已 所以說這個時候隨他的 隨其所生 隨他願力所生 他是願力而來的 他雖然自己還有這個業 不過這個時候有兩種意思 這叫做留惑潤生 因為留著這個惑、惑業 所以他跟這個女人有緣-跟這個男人有緣 他就來投胎這一家 他要跟你沒有 他要不留那個惑 他就不會跟你生起那個-相似的那種染緣 他還是看起來有貪愛相-很微細的貪愛相 結果他就來投胎了 他還是會來投胎 投胎也會有隔陰之迷 可是無所謂 他一定修出去 這種人留他不住的 你要留-他也會先死 與他本願不合嘛-他就死了 他不會無怨無悔-他就先去死掉 因為出不了家 是這樣 就留惑潤生 那麼等到他出生之後 他度眾生叫做扶習潤生 這個生是眾生的生 前面留惑潤生是生-出生的生 留下那個惑-我滋潤我能出生的這個因緣 生在這娑婆世界 或哪個眾生世界裡頭 生下來之後我扶習潤生 這個時候的潤生是潤眾生 我因為有習氣-所以我跟這些眾生合得來 你懂嗎? 要玩、要怎麼樣子 怎麼做什麼事 欸!大伙兒幹得了一起 他會看起來你是跟他一夥的-會行同事攝 這叫扶習潤生 這就是菩薩在行 他是依願力而來 示現有無明相 示現也有少分染愛相 他不是真染愛 也算是染愛 但是他很弱 不同於凡夫那極度染愛 而他真正的目的是要度人 所以他要看起來-有染愛相、有無明相 因為他根本沒見法身-對不對? 可是他發大願而來 注意!這樣了解嗎? 了解意思嗎? 有這樣子的人 所以這個時候與微苦相應 他還是受點苦 不過他甘之如飴 你看他精力充沛-什麼事情都幹 但是他還是 你不能說他完全沒苦 不過他甘之如飴-是甘願受 歡喜受是甘願做 也可以說甘願受歡喜做 他願意這樣 那麼無怨無悔 所以他非業力所繫 你看他這樣不是被業力所繫-是他主動發願的 是藉那個業而來潤生 藉那個習而來扶惑潤生 扶習潤生 這個什麼?留惑潤生 以有大願力故 所以諸位 業力不敵神通力-神通力不敵願力 什麼都是願力 願力是你主觀能發的心-最強 好!那麼壬三是什麼? 這個通權教 通於這個權教 通權就是說權巧方便 權巧方便的示現給你知道 如修多羅中說 經上說 或有退墮惡趣者-非其實退 但為初學菩薩-未入正位而懈怠者 恐怖令彼勇猛故 這種登初住以上的菩薩-雖然留惑潤生 經典上說這種人還會再退墮 有喔!像那個提婆達多等-這樣子都是被認定為退墮 不過這個退墮惡趣-他到地獄去了 不是真退 法華會上派阿難去那個什麼? 去那個十八層地獄探監-對不對啊? 經過層層的那個審問之後 去看到了那個什麼? 提婆達多在那裡-享受得像三禪一樣爽快 是不是啊?就是這樣 他不是真退 不過經上為什麼這麼說 實為未入正位的菩薩 就是我們這一類 連初住都還不上 見惑都未破的這些眾生 那麼進進退退的 這個修行有進退 信心邪正有進退 這一類的菩薩 但他也發菩提心 不過他可能懈怠 我們這一類未入正定之聚位-的菩薩 要令他恐怖 使他發起勇猛精進的心 這樣說的 是通於權巧方便 通權教 懂嗎? 懂不懂? 所以你要知道初住以上-信心究竟的人 就信心發心、信心成就的眾生 是不會再退惡道 那只是修羅 不是修羅 修多羅上面方便說的 為了要警策眾生而說的 那麼第四是什麼? 歎實德 最後就歎他真正的實德 避免了你誤會他會退墮 接著要讚歎他的真實之德 怎麼說? 又是菩薩一發心後 遠離怯弱 畢竟不畏墮二乘地 那麼呢 若聞無量無邊阿僧祇劫-勤苦難行乃得涅槃 亦不怯弱 以信知一切法從本已來-自涅槃故 有沒有這種人?有 你自己搞不好就能夠這樣 你要發心能這樣 有沒有這樣的人? 這就是信成就發心的菩薩 你看他怎麼做的 你說這種菩薩一發心之後-一發永發 停在那兒 一直往前不退了 叫不退心 是不是?叫不退菩薩 位不退-對不對? 是不是?初住以上 他怎麼發心 他會怎麼樣呢? 他遠離一切怯弱 總說就是遠離怯跟弱 弱就是什麼? 怯跟弱是同一個 怯是害怕、怖畏 弱是什麼呢?-自限 自己限制不願意去做 畏 「怯」是內心有怯 「弱」是力量不足 懂嗎?力量不足 力有不殆 行有不殆-不是力有不殆 行有不殆 不去做 怯是心裡不敢承擔 這兩個都不行 要心承擔加上敢去做-對不對? 對不對啊?是不是要這樣子? 那敢去做-不知道我做得成不成? 求佛菩薩啊 佛菩薩不曉得…… 不曉得怎麼樣? 不曉得靈不靈-對不對? 你就信心不足 你既然是好事-你還說佛菩薩不靈 那你還信什麼真如啊? 是不是啊? 牙齒長不出來-求佛菩薩 身體長不高-求佛菩薩 是不是啊? 長得不夠壯-求佛菩薩 對不對? 佛念不好-求佛菩薩 是不是啊? 聽經老是打瞌睡-求佛菩薩 這樣求 那麼討不到好老婆-不要求佛菩薩 這種事情你就不要去求了 是不是這樣子啊? 出不了家-求佛菩薩 你自己心裡頭不求-一定是認為佛菩薩不靈 那就是顛倒 信心不足 所以只要是發好心-什麼都可以求佛菩薩 懂不懂? 菩薩不會煩的啦 會煩不叫佛菩薩-你要知道 那麼就是這樣 所以他遠離心怯跟行弱 那麼怎麼講呢? 這個下面就說了怎麼遠離法 這個前兩句總說-後面就說了 第一 他畢竟不畏亦不墮二乘 他畢竟的不畏 什麼叫畢竟不畏? 一直到成佛他都不畏 再怎麼難都不畏 就叫畢竟不畏 時間、空間、對象通通不畏 法門、難修什麼都不畏 還有重點是修哪一個法門-他不畏他不成就 這才是更重要啊 你念佛念一念-算了!我改題目好了 拜懺拜一拜-改題目好了 這不行!這就有畏 畏一切大乘法門 畏自己無能等等 那麼畏法門太難-畏時間太長 這一類都叫畏 然後再來他畢竟的不墜墮 畢竟貫於下面怎麼樣? 貫於下面的墮二乘 他因為不畏 所以他永遠不會去退二乘-對不對? 是不是這樣子啊? 所以那阿迦曼他自己退掉-退為二乘 顯然就不是初住發心 顯然就不是 不然你看他老婆在做天人-一直跟著他 發願已經很久了 他老婆一直跟著他 但是他一樣還是退掉 他老婆在他要退之前-還勸他不要退 他照退 他自己的傳裡頭寫的-是不是啊? 所以你們不要這樣幹 這樣幹就枉費我耗這麼多-晚上時間K書講給你們聽 是不是這樣子? 不要再退了 畢竟不退 那麼他怎麼不畏法呢? 畢竟不畏 怎麼不畏法? 他下面再說了 如果聞無量無邊阿僧祇劫 時間很久 再來 勤苦難行 教法很難 是不是這樣子啊? 喔!那麼久(臺語) 而且難行喔 啊!我不要…… 我要去做阿羅漢就好了 這樣就掛了 這就是畏 懂嗎?不要怕 我說過一念超百劫 是不是這樣子啊? 怕一萬劫 一萬劫不過是一百個念-就搞定了 對不對? 一念超百劫-對不對? 一百個念不就超一萬劫-不就搞定了嗎? 是不是這樣子啊? 你在那邊怕什麼嘛 是不是?怕一萬劫 怕它做什麼(臺語) 是不是這樣? 有佛菩薩給你靠 對不對? 最後還可以念佛往生-一生成就 你怕!你不就白搭的嗎? 是不是這樣子啊? 講到哪裡? 那麼無量無邊阿僧祇劫 再來!勤苦修行難行 勤苦難行乃得涅槃 聽了有點怕 那麼亦不怯弱 我也不怕 為什麼呢? 因為你相信-一切從本已來本自涅槃 對不對?是不是這樣子啊? 本自涅槃它怎麼樣? 它根本不假外求-就在現前 我幹嘛怕它 我只是沒有醒來而已 是不是這樣子啊? 說難 只是「醒」一件事情難而已 對不對? 真的這一輩子沒機會醒 我就到阿彌陀佛那裡去 躺著我也要讓它醒 是不是這樣? 躺著我也要讓它醒-怎麼會不醒咧 所以不要害怕 不要害怕 今天就是一大堆人怕 退墮去修二乘 還讚美二乘 那就不對 這是不對 那麼下一個是解行發心 解行發心一段話而已 分兩科 來看!趕快看 辛一是什麼? 總標歎勝 我們來唸一下 解行發心者-當知轉勝 對不對? 然後第二 辛二分幾? 顯其勝相 殊勝之相分幾科? 壬一是什麼?-時勝 壬二呢?-行勝 行勝分兩科 總示-對不對? 總示然後再來別標 別標幾種的這個行的殊勝 解行發心 當知道是在轉勝了 也就別初七住以上-在轉至什麼? 轉至登地以前 這樣叫轉勝 懂嗎? 那麼我們唸一下 以是菩薩從初正信已來 有沒有看到? 初正信就初住 別初住以來 於第一阿僧祇劫將欲滿故 將欲滿故 於真如法中深解現前所修離相 以知法性體無慳貪故 隨順修行檀波羅蜜 以知法性無染離五欲過故 隨順修行尸波羅蜜 以知法性無苦離瞋惱故 隨順修行羼提波羅蜜 以知法性怎麼樣? 無身心相離懈怠故 隨順修行毘梨耶波羅蜜 以知法性常定體無亂故 隨順修行禪波羅蜜 以知法性體明離無明故 隨順修行般若波羅蜜 看到沒有? 所謂的六度-無非都是法性體所本然有的 他在解行發心當中-依解起行、依行發解 那麼依解起行-以行而生解 而又將解轉深 轉更深入了 因為深入了之後 前面說相似的仰信真如 現在是因為有了什麼呢? 有了解行的更深刻的體悟 他雖然還是相似的少分見真如 這一次不是純粹用信 而是有那個約略見到影子-的感覺 前面連影子都還沒有 憑著就是硬信心 聽到聲音連影子都沒看到 現在已經看到影子在那兒晃 還沒撥雲見月 但已看到影子 月影已經現前 但是還沒看到它真正看到的 還沒有看到真正的相貌 不過月影現前 他更加的知道-它的體、相是什麼 就體跟相 真如的體相是什麼 真如的體相-下面就有說到 所以這叫做當知轉勝 從初正信以來 於第一阿僧祇劫將欲滿故 這個就是所謂的 阿僧祇是指無量數的意思 阿僧祇劫是第一個無量數 無量數 叫做第一個無量數 那麼將欲滿 位臨別初住叫做將欲滿 接近初住之前 呃!不!初地之前 初地 這叫做分見真如性 分分的 初地是分見真如性 還沒有分見之前-但是已經影見 不是分見-不過影見 像影像的這樣見到 那麼這個真如法 他這種人 這樣子的人呢 這樣的菩薩在真如法當中-已經能夠深解現前了 前面是深信而已 現在是深解 懂嗎?很深的理解 不過這理解是用分別心去理解 還不是用一種無分別的體證 是用第六意識的分別見去理解 所以深解現前 那麼所修離於修相-知執取的有無相 他所修的一切-通通遠離執取有無之相 就是在修中道觀了 懂嗎? 修的是中道觀 修的是中道觀 那這個時候修於中道觀 雖然未證中道、未見真如-不過他影見了真如 影中所見真如 那麼因此他就能隨順法性 他深解了 所以還沒有見-不過已經能隨順它 已經知道它的相貌 感受到解 解就是理解-理解它相貌 依解而起行 依行而能夠生起那種-堅定不退的勇猛之相出來 那就是能夠怎麼樣? 行隨順法性-離有相的行六度 就無相的六度出現了 就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這六種 他了解了喔 那麼怎麼樣? 知法性體無慳貪故 隨順怎麼樣? 法性之體沒有慳貪 所以他就能夠法性之體相-隨順法性的體相來施、來布施 體不慳貪-所以他就能布施 接著呢 性無染污五欲 所以他就自然能持戒-對不對? 法性體、本性是離五欲的 他就能隨順的離五欲 他就能持戒了 法性之體 本性它就能夠什麼? 一切平等 所以離於人我分別起瞋心 所以你就能隨順法性-不起瞋心就修忍 所以這個時候你知道嗎? 你要生氣起來-你就這樣自問 嗯?本性不瞋的啊 那我在起瞋-就違逆本性了 自然不瞋 不用壓-你懂嗎? 也不用忍無可忍 對!這就是忍無可忍 忍沒有忍的對象 不!這不但是忍沒有忍的對象-這是忍而沒有忍相 無忍之忍-謂之大忍 連氣的想法都沒有了 連不要生氣的想法也沒有了 這樣懂嗎? 為什麼? 因為隨順於-法性本來不瞋、不動搖、平等 是這樣 那麼隨順法性了知 知法性怎麼樣? 法性無身心相離懈怠故 無身心相-離懈怠故 無身心相 離 知法性無身心相-離懈怠故 要這樣唸 無身心相-離懈怠故 有身有心-這就是生滅法 身者四大和合 心者這個五蘊 這個識蘊假合 這樣子四大加識蘊-合起來為身心 對不對? 是不是?這都是真如法中-如幻隨緣的生滅 本身上面是沒有身心 沒有身心-就沒有身心疲累這回事 就忘我 這一忘我 那麼當然這個身心的懈怠感-就沒有了 就沒有了 那麼這個就叫做什麼呢? 這個叫做身心離懈怠故 接著呢 就隨順修行毘梨耶 就修行這個精進波羅蜜 什麼叫波羅蜜?-度到彼岸 就到達了真如的彼岸 到達那裡 再來禪波羅蜜 知道這個真如體常定而不動 不生滅就是不動 那我隨順真如體-修行禪波羅蜜 所以說禪定不需要去數呼吸的 恢復本性就是禪定 懂意思嗎? 這就真如大定 我這個說法不是瞎說的 等到我們講到修行信心分裡頭 馬鳴菩薩直接叫你講-不要修數息法 他夠狠 你知道嗎? 叫你不要修數息法 他夠狠 聲聞人不能離數息法的 他直接叫你就不要修數息法 這都文明明白白寫在那兒 所以我不是跟你講嗎 所以說我不是跟你講 大乘一修-就是緣於法界、緣於真如 天臺講緣於法界 這個《起信論》講緣於真如 他根本就不修這些-聲聞法的東西 那數息法都不修了-當然不淨觀他也不叫你修 不過那你說-那你還講不淨觀幹什麼? 不過這個老人家這樣講嘛 我們只是凡夫 還是幫幫忙弄一點-可以幫助我們自己的法門 來弄一下這當然也沒關係啦 不過你要知道老人家-真正的意思是要你幹嘛? 正觀真如-就是離念 他的修法很不錯的-到時候我們看到就知道了 好!那麼就這樣了 那知道法性離無明 法性是明-離於無明 那你就隨順修行般若波羅蜜 隨順修行般若波羅蜜 好!所以說他的功德這樣子 解行發心的時候-他能隨順修這個六波羅蜜 不起一念的修這個波羅蜜-六波羅蜜 諸位這樣了解嗎? 是這樣 因為他只要隨順這真如性-就好了 他未證真如 不過他已經懂得真如性是什麼-而隨順它 那麼這樣知道了 那接下來呢 欸!證發心 這個是離我們更遠了-不過知道一下也好 證發心 怎麼樣證發心呢? 分三科 辛一叫做明發心體 能夠發心的心體是什麼? 其實那還有什麼 一定是真如嘛-對不對? 發心體 再來壬二是什麼? 明發心體的壬一是什麼? 標地依 這個登地以上所依的是什麼? 地的依 登地菩薩他依的是什麼 壬二是什麼?-明行體 這你能夠修證 你那個證之後-你這個能行的是什麼? 你證 能夠證這個真如的-那個修行的心體是什麼? 要稍微說明一下 離我們很遠 不過還讓你知道-其實就是依的是真如心在修 那麼再來壬三咧? 明勝用 這個證發心 你到了這個證發心之後-也就登地以上的菩薩 他的殊勝的 超越前兩者發心的殊勝之妙用-又是什麼? 這裡頭分四科 分四科 癸一叫做什麼? 請法上首德 癸二叫什麼呢? 隨根延促德 那麼癸三? 實行不殊德 癸四? 應機殊行德 來!我們來把這文唸一唸 中間我們不切斷了 我們就把它唸一下 證發心者 從淨心地乃至菩薩究竟地-證何境界? 所謂真如 所謂的證發心-是怎麼樣發心體的? 他是怎麼發心的呢? 那個體在哪兒呢? 那個體在哪裡呢? 就是從這個淨心地-就初地 淨心地 那麼一直到菩薩的究竟地 那麼他是證到什麼境界呢? 他就證得真如 換句話說所依 地的所依就是依真如 就是真如 他怎麼修的呢? 我先說一下 接下來他就說怎麼修的 明行體怎麼修? 以依轉識說為境界 而此證者無有境界 唯真如智名為法身 他這裡就在講 我們今天如果要先講他怎麼修 他修行的境界、他修行的形狀-是怎麼樣? 那我就要告訴你-他不用境界來修 看第二句是 這種證發心的菩薩-他沒有境界可修 為什麼呢? 因為他轉識不作用了 他用真如體在觀察真如 以真如觀真如 登地以前不能夠起真如用-對不對? 因為他沒有證得真如 所以這個時候他要用分別念 用轉識起現識 現識起智分別識 那麼再起什麼呢?-相續識 然後來觀察-對不對? 現在他證入真如體 那麼轉識不是說斷盡-是沒有 不過它不起作用 所以以無分別之智 以無差別 這個以無差別之理體-起這種根本無分別智 來照這個真如 照真如體 他是這樣修的-懂嗎? 以根本的無分別之智的真如體 無分別的真如體-起根本無分別智 來照真如之體 真如起智是起無分別智-再更照真如之體 所以離了能我-離了能所 超越了語言文字 而沒有像地前菩薩這樣子的-還有轉識所生起的境界相 這樣懂嗎? 這樣懂意思嗎? 所以說他說 此證者無有境界 他先說明了-因為境界是依轉識而說的 他今天已經不用轉識在修 他依平等智、真如平等智在修 是這樣 先懂得這就是行體 他能修行之體是這個 那這樣子的菩薩-有什麼樣功德? 第一類功德叫做請法上首德 他到哪裡去請佛說法-他都是上首 為什麼? 因為他依真如來做為修行之體 他都做為一個上首菩薩 你看看在大乘經典 《法華經》裡頭一定都是這些-大乘菩薩在請法的對不對? 就是因為這樣 因為只有他才能-請佛說依於真如的大乘法 所以是請法上首德 所以說這個菩薩於一念頃-能至十方無餘世界 而供養諸佛請轉法輪 一念頃剎那即至十方世界 因為十方世界不出一心-不離真如嘛 他能供養諸佛、請轉法輪 供養諸佛他在用心供養 他不是帶著飯 他不是帶著那個餐包 不是帶著那個飯糰 也不是帶著那個什麼呢? 一朵蓮花去的 他是用心去供養 然後一定請佛轉大法-大乘法輪 那麼他請佛轉大乘法輪-不為自己 他只是為了讓佛講法-來開導利益眾生用的 然後他自己-乃至於要利益眾生也好 或者請佛轉法輪也好 也不一定依於文字-為什麼? 文字就是境界-對不對? 就是思惟分別 就是有漏 就是境界相 他也不依於這個 幹什麼?他現光 或者示現什麼樣? 示現某種特殊的行動 你比如說文殊菩薩扙劍殺佛 他用這樣子你看看 讓佛來說甚深微妙的大乘法 是不是這樣子啊? 或者你看看法華會上-這個彌勒菩薩再問 然後讓文殊菩薩再來說-你就是過去懈怠如何如何 他在演這個戲 他不是用一般性的文字-來啟問的 像《阿含經》裡頭這樣子 他不依這個 不假借名詞等等這些知解 他也不用這個 這請法上首 用更深的以心印心的方式 癸二是什麼?-隨根延促 什麼叫隨根延促? 就對於根器的不同 他就示現修行快慢給他看 有的人怯弱-害怕一萬劫太久了 他就示現提早成佛給他看 那有的人就懈怠-以為修行很容易 那反正很容易 就真如心反正也不遠嘛 那我慢慢修好了 他就示現千劫久修-修而不成給他看 讓他覺得-哎喲!這樣子啊 人家善根深厚的人都修那麼久-那我也得趕快修了 隨那個根器 示現那修行的快或慢-給那眾生看 因為本來時間在真如體性上 時間是一種概念-是一種境界 對不對? 本來境界就不存了-他就能示現時間若早若晚 你要不懂這個 你就認為說他在講寓言了-對不對? 是不是這樣子啊? 今天很多出家人寫的白話佛書-他就這樣講 他說這是寓言 這根本就是外道-毀謗大乘 還講這種話 所以你看看 或示超地速成正覺-以為怯弱眾生故 害怕時間太久的 或說我於無量阿僧祇劫-當成佛道 說我要無量阿僧祇劫 阿僧祇已經無量了 那又有無量的無量-那不是更久嗎? 以為懈慢眾生故 以為懈慢眾生故 為那懈慢的眾生 懈怠 那麼讓他懈怠傲慢 我來修很快啦 那或者懈怠說 慢一點啦!反正沒關係啦 這個一下很快就修成佛了 這種眾生 你懂嗎? 那你就只好跟他講-我要無量阿僧祇劫喔 讓他怕起來 這樣知道吧? 他能夠這樣示現快或慢 能示如是無數方便不可思議 而實什麼呢? 接下來第三個就實行不殊德 而實菩薩種性根等 發心則等-所證亦等 無有超過之法 以一切菩薩皆經三阿僧祇劫故 其實 若實際來說-他們都經三大阿僧祇劫 什麼叫三大阿僧祇劫? 登地之後兩阿僧祇劫 登地之前 不!登地之後一阿僧祇劫 登地之前到七住位-也是一阿僧祇劫 七住之前 證得七住之前又要一阿僧祇 是這樣 那最後再百劫修相好 這樣就是三阿僧祇 那他的意思是指什麼? 他意思是指的說-都要經歷過這些用功的內容 這樣了解意思嗎? 說三大阿僧祇劫-這也不是三大 祖師講這也不是真三大 意思是指他們都要經歷過-正見到真如這件事情 那麼這個所修的行是唯一法-無有二法 就真如之法、無念之法 這樣了解嗎? 了解意思嗎? 是這個意思的 所以雖然前面講示現有快有慢 這些通通是為了利益眾生 實行不殊德 真實的行是沒有…… 菩薩的種性-就一乘的佛種性是沒有差別的 所以自利行沒有不同 前面利他之行是善巧示現方便 意思是這樣 所以發心也相等 所證得佛佛道同-都等 所以既然這樣 那因、果都等 中間的緣也相等 這樣了解嗎? 所以則無有過之法 無超過之法 所以他告訴你說在自利當中-你也沒有可以討方便的啦 沒有可以討方便的地方 怎麼講? 一切都要經三大阿僧祇 好!那麼我們就先講到這一德 實行不殊德 下一堂課再繼續說 向下文長付予來日 我們回向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自皈依佛 當願眾生 體解大道 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 ?? ?? ?? 34